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 正文

镌刻在轮椅上的人生 ——――记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孟宪仁

摘要: 镌刻在轮椅上的人生 ——――记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孟宪仁...

镌刻在轮椅上的人生 ——――记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孟宪仁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还待雪化时。”这是一个朋友最喜欢的座右铭,也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作为这个区上的一个老同志,一个自谋职业的典型人物,与他结缘很有偶然性,因为当初经常到他那里去修表的关系,我曾经与孟宪仁进行过多次很随便、很轻松的攀谈。他多次真诚的表示很羡慕我这个文字工作者,并且说他自己也很喜欢文学,尤其喜欢那些经典的唐诗宋词和一些著名人物脍炙人口的诗词。而陈毅元帅的这首诗则是孟宪仁背得最熟、理解得最深,因此也是最喜欢的经典,他很庄重的告诉我,这首诗其实就是他这一生的座右铭。
  因为喜爱文学,我们的话题常常从文学开始,时间久了,采访他的心情越来越浓烈。终于有一天,这个愿望达成了。
  采访孟宪仁,对于我来说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我们是彼此比较熟悉的老朋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很实在,不光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说出来的话都是掏心窝子的话,让我的采访进行的很顺畅。他的话题在非常朴实的娓娓叙述中牵引着我的思维、叩击着我的心弦、升华着我的兴奋点。因此也可以说,采访孟宪仁的过程其实就是老朋友之间一种很随意、很畅快的谈心过程,也是一种彼此感觉到很愉悦的交流过程。
  2010年十月的一个深秋上午,我与孟宪仁邂逅在了区民政局主管残疾人事业的办公室里。一杯馨香浓郁的绿茶,一只普通的香烟,一见如故的感觉,我们就是在这样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贴心的交谈。听说采访,他变得很腼腆,当我一再表明就如老朋友谈心时,他才放松下来,接下来的采访就变得很亲切随意。他很实在很真诚的对我说:一个普普通通残疾人,为了生存和生活,为了谋得一份自食其力、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的职业,咱不是大名鼎鼎的张海迪,也不是能够感动几代人的吴运铎,更不可能像“千手观音”那群女孩子一样给人带来巨大的艺术享受和震撼的感觉。在轮椅上生活了50多年,其中的苦辣酸甜如果算是故事、并且能够给人以什么人生的启示的话,那么,这种没有任何负担,推心置腹的交流我很愿意,尤其是面对一个老朋友,我一定会毫无保留、畅所欲言的。我也以一个老朋友的口吻反馈孟宪仁:作为一个凭着轮椅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并且自强不息的人,不可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也不容易创造出具有一定轰动效应的事迹,但这艰难困苦生活的本身就是故事,就是传奇,写出来让世人去评价、去感受,也许更富有说服力和生活的启迪的意义。
  我的态度,使孟宪仁更平静、更从容了,他的脸上也洋溢出一种很欣慰的笑容。于是,非常自然地,我开始跟随着他在他的恬淡叙述中进入到了一个热心听众的角色,并随意着他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世界……
  1.不幸的童年,似乎让他失去了一切健康孩子应有的天性、乐趣和权利,但内心刚强的他却表现得比他人更出色。
  1958年,在祖国神州大地涌起如火如荼大跃进狂飙运动的热潮中,孟宪仁的父母,一对朝气蓬勃的青春伉俪,喜气洋洋地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孩子的诞生时刻。然而,呱呱坠地的这个男孩儿却叫一直怀着焦急心情、兴高采烈的父亲的脸上晴转多云、布满了阴霾。哇、老天爷啊!这个孩子怎么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呢?因为生产而显得筋疲力尽的妻子看到老公的表情,眼睛里也立即充满了疑惑的目光。待到孟宪仁刚刚满月之后,爸爸妈妈就开始抱着他到市里和省城的医院去确诊、治疗。可是,尽管这一对年轻的非夫妻充满了侥幸的心理和希望,但名医专家回答给他们的确诊结果却是无情的――先天性脊髓炎,不治之症。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不幸的孟宪仁只能无辜地接受小儿麻痹症的残酷现实,拖着两条悠荡的腿、拄着拐杖行走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天性倔强不服输的孟宪仁,明明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小伙伴相比,可凡是同龄男孩子喜欢的游戏,他也都想试一试,凡是左邻右舍小伙伴经常玩耍的“节目”,他也都渴望积极参与其中。
  看到健康的孩子动辄下到河里去摸鱼,他自己无法下河又不甘心当观众,就自制鱼竿、鱼钩,挖来蚯蚓坐在河边去钓鱼,并且还满有喜悦的收获。
  眼见伙伴们乐此不疲地去捉山雀、套蜻蜓,他行动不方便,就自己琢磨着动手做粘网、编织鸟笼,一个人悄然行动,结果“滚”来的山雀、粘来的蜻蜓比其他伙伴还要多。
  冬天,家里人去山上拉烧柴,他无法跟着一块去,就争着抢着帮助爸爸妈妈把拉回家里的烧柴坐在地上锯好,然后整整齐齐的堆放起来。
  春天,爸爸带着几个弟弟去开荒种地,他恳求小弟推着他一起来到田间地头,在广阔天地里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帮助他们挑选好种子、打来泉水,尽可能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身体虽然残疾了,然而他却很聪慧,记忆力也出奇的好。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非常慈祥又有一些文化的奶奶教给他的最初的诗句,他都能很快的记下来,在同龄的伙伴们面前显得卓尔不群。特别是他把从老年人那里听来的《杨家将》、《岳飞传》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左邻右舍孩子们听的时候,就更加增强了他在伙伴们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连爸爸妈妈也感觉到奇怪,这些“淘小子”们,怎么都很愿意前呼后拥的围着这个残疾的儿子的身边转?
  这个孩子们心目中的小“头目”,到了开始上学的时候才又一次开始感觉到了自己无法与其他伙伴相比的巨大劣势。每天上学放学都需要妈妈或者奶奶背着接送,而班级、学校组织的一些文体活动,他就是心里想的再好也参加不了。起初,他打心眼里往外不愿意去学校,他不忍心妈妈和奶奶的忍辱负重,也非常嫉妒其他健康同学活泼快乐的样子。而奶奶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啊,若论起来咱是亚圣孟子的后裔,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义不容辞的继承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姓孟的如果没有文化,目不识丁,那简直就是耻辱、对不起列祖列宗,你怎么可以不上学呢?身为处级领导干部的爸爸知道了他的心理症结,在大发了一顿光火后,很动情地劝导孟宪仁:老天爷对你的不公平,你内心里很痛苦,也充满了怨愤,甚至对我和你的母亲也也有怨艾。可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你本来就先天残疾,如果再没有起码的文化,将来怎么生存、怎么去自食其力?奶奶、我和你母亲终究不能陪伴在你身边一辈子吧?孩子,还是战胜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和虚荣回到学校读书吧,在读书生活中你慢慢地体会到人生的很多道理,增长很多知识,也许对于你启迪心智、开阔胸怀都大有裨益的呀!
  麻木者沉沦,知耻者而后勇。在奶奶和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坚定了刻苦读书决心的孟宪仁,在重新回到学校、回到课堂上以后,精神振奋了,自信心更强了,学习态度更加认真了。为了解除自己给亲人带来的麻烦和拖累,他央求爸爸给他买了一辆轮椅车,坚持自己上学放学和其参加他社会活动。遇到刮风下雨或者大雪肆虐的天气不能到学校,他就请邻居小伙伴放学后到家里来帮助自己补课、带回来作业独立完成。他的这种表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多次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夸奖,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和衷心钦佩。在课堂上,他对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分析总是叫科任老师拍案叫绝,他对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诗词大家作品的分析理解也常常让同龄的同学们望尘莫及、自惭形秽。尤其对于“老三篇”和毛主席诗词的流畅背诵,则更让老师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重新认识了一个残疾少年的过人之处,因此也在同学们中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但是,每当参加班级组织的郊游活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照顾的时候,每当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只有他一个人被放假的时候,每当面临学校每年一度的田径体育运动大会、而自己去无法报项参加的时候,他的感情神经还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的自卑心理还是会隐隐的作祟……他恨上帝的无情,他恨自己一双无用的腿,他更恨自己无辜的悲惨的命运。多少次,他在非常郁闷痛苦的心情下恨不得用斧头砍去自己的双腿,多少次,他在瞻念前途一片渺茫的情况下暗自动起了自杀的念头。可是,想一想白发苍苍的奶奶对自己的疼爱有加,想一想父母亲对自己的百般呵护之情,想一想学校里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尊重、关心和真诚的理解鼓励,不能啊,这样,既表明了自己的脆弱、自私和没出息,更对不起亲人、师友和所有关心自己关爱自己的人。如果说,阳光总在风雨后,那么就在不屈的执着人生中等待雨后出现的灿烂阳光吧,孟宪仁暗下决心要学习贝多芬,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喉咙,做一个无愧于亲人、无愧于师友、无愧于社会的强者!
  数学课上,老师所讲的英国著名数学家尤金的传奇经历,让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物理课上,瓦特自学成才发明蒸汽机的故事,给他以深刻的启迪;语文课上,老师有意指定他朗读残疾女孩《戴碧蓉的故事》,让他读得激动万分、泣不成声,同时他也更加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从小学到中学,尽管他的整个学习经历贯穿于十年浩劫之中,但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渴望知识的孟宪仁既没有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也没有在所谓的“批林批孔”的狂潮中瞎胡闹,更没有在极其荒唐的“学工、学农”活动中而放松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那个时代没有“三好学生”的评比活动,可他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富有个性、勤奋刻苦的好学生。
  2.一只轮椅把他推向了就业的快乐境界,在十分珍惜这份难得工作机会的同时,他用一种自尊自强的精神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1975年,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后期的时刻,孟宪仁中学毕业了。初秋时节,走出校门的孟宪仁,内心里并没有终于完成学业的高兴和快乐,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即将奔赴广阔天地、走向“五七”道路的那种激动和兴奋。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生活与他无缘,青年人聚在一起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那种豪情壮志,更是跟他不贴边。回到家里的孟宪仁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心中充满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和惆怅。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孟宪仁陷入到因自己的身体残疾无法走向社会、谋得一条生存之路困惑中的时候,区上的几家地方手工业开始向社会招工了。当时的区革委会考虑到孟宪仁的父亲作为一个老干部,曾经为这个区的成立、创业和发展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为了解除这个老同志的后顾之忧,经过商量和集体讨论,破格把孟宪仁安排到了手工业就业。消息传来,孟宪仁喜不自胜、高兴得不得了,在泪水涟涟中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同时也暗暗地下定了要自始至终发奋工作,以优异的成果回报父母、回报政府、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关心照顾他的人的决心。
  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有关部门把他分配到了钟表店工作。这项工作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应当说比较适合他这个下肢残疾的青年人。可正如他的师傅所说的那样,修理钟表工作可不是一份轻松的活儿,面对千头万绪的精密仪器,既需要细心、耐心和谨慎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一丝不苟精神。同时,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热情待人、始终恪守职业道德,更是这个服务行业所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聪明勤奋的孟宪仁对于师傅的叮嘱和要求,心领神会,铭记在心。在三年的艰苦学徒期间里,他就像一个饥饿的乞丐扑向终于觅食到的面包上一样,把全部心思、全部精力和兴趣都用到了各类钟表的研究和修理业务上。看着师傅在那里修表,他聚精会神地一坐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聆听师傅对他讲解各类钟表的零部件构造、功能、作用、原理,他坚持手脑并用,记下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协助师傅清洗钟表的内芯,他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而郝师傅也真是绝顶的“好”,拿他既当徒弟待又当儿子看,不厌其烦的讲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真心实意地希望这个徒弟能够超越自己,青胜于兰。一心一意希望在修理钟表这个服务行业上能够干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价值的孟宪仁也非常争气,很快就学会了修理钟表的初步技艺,得到了师傅的中肯评价和由衷的满意。尤其令师傅感动的是,孟宪仁不惜把家里给他买的一块上海表拆了装,装了又拆,反反复复,细心琢磨,就像鲁班学艺一样的刻苦认真,终于在师傅的无限期待中考试合格并且出徒了。
  更让师傅感觉到欣慰的是,孟宪仁不像当时的其他社会青年人一样,心浮气躁、无所事事,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动辄打仗斗殴,要么聚在一起打扑克、喝酒闹事。他每天坚持早来一会儿,夏天把钟表店的环境先清扫一遍,冬天先把钟表店的炉子生着,师傅来上班的时候,很主动的把沏好的茶水恭恭敬敬地递到师傅的面前。师傅还惊喜地发现,自从他这个徒弟可以独立操作修表业务后,来钟表店修表的顾客明显的多了起来。原来,孟宪仁在读书期间的一些老同学,在街道社区交下的一些哥们朋友,知道了他所从事钟表店工作后,但凡自己的手表或者家里的钟表出现了毛病,就一定要到孟宪仁所在的钟表店里来修理。由此,师傅对这个徒弟更加刮目相看、更加喜欢了。 共 10030 字 3 页 首页123下一页尾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