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长醉不醒朱家峪

摘要: 长醉不醒朱家峪...

长醉不醒朱家峪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然,是美,也是掩饰不住的。移民大剧《闯关东》热播之后,作为剧中人物朱开山老家的朱家峪,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六百年古村,也因此火了起来。它的美,像一坛窖藏多年的老酒,盖得再严实,也会有余香飘逸出来,让人未饮先醉,甚至长醉不醒。
  二十年前去过朱家峪,那时候的它像一个稚气未脱,早晨还没得及洗漱,却无法掩饰其俊巴巴的容颜就出了门的小姑娘。
  最近和它熟络起来,是源于跟一位武术老师学拳。常常是在半山腰的柏油路上,比划几下,然后扯上几嗓子,蜻蜓点水一般,匆匆早去匆匆早回。
  而真正走进它,却是在文学公众平台“文峰书院”院长王德清老师带领下,几日前的一次采风活动。
  拥有“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美誉的朱家峪景区,地处泰沂北麓,309国道以南,隶属官庄街道,离章丘城区的清照故里,不足十公里,自驾也就是十几分钟的车程。朱家峪景区三面环山,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系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圣地。
  朱家峪自然景观众多,建筑风格独特,这里,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泉、古井、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当然最著名的景点还有:女子学堂、康熙立交、文峰独秀等等。王德清院长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踏遍了章丘的山山水水,对于朱家峪的熟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熟悉自己的四肢和每一个关节。王德清老师如是说。
  德清老师说:朱家峪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赋文泼墨,反映朱家峪的作品众多。国家一级画师,著名画家拇指先生的《朱家峪印象》最为有名。“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古村,因拍摄了一部电视剧《闯关东》蜚声海内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优美的自然环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更让那些著名导演慕名而至。《红嫂》《星星之火》《靠山》《永远是春天》《黑白往事》《南下》《老农民》等影视剧都是在这里拍摄或取景的。
  进了被称作“礼门”的城郭,古道左边是“饮马池”,右边是文昌湖。饮马池里的睡莲像刚刚醒来似的,揉着眼睛含苞绽放。文昌湖里碧波荡漾,群鸭戏水,悠然自在。汇泉河里的水叮叮咚咚一路欢歌着哗哗而下。河边垂柳依依,婀娜摇曳,像着一身绿装,一排列队欢迎嘉宾的礼仪女孩。脚下的古道是一条石板路,石板厚重,发着幽幽的光芒,宽阔的路面上有两条青石铺成的主线,像两条伸展到村里的“轻轨”,除“轻轨”外的路面,用的全是沙石。德清老师介绍说,村里人又叫这条路为“义路”,是朱姓富户先人带领村民义务修建的。路面上的沙石是冬天雪后用来防滑的。我生在农村,记忆中的石板路有长有短,有宽有窄,自己也不知道走过多少条了,那些石板路只有一条主线,我纳闷朱姓先人为什么要修“双轨”路?难道是朱姓先人早预言到有一天人才辈出了,用它和想象中的动车往外输送人才?动车可是不走石板路的。我知道。
  一进村作家们被朱家峪令人怦然心动的美深深吸引。跟在德清老师身后,一边听他讲解一边忙不停地拍照。也许是急于欣赏到更多的美景,我也在激动中不自觉地走在了路面靠里的地方。德清老师突然对跑到前面的我大声说:张同学,请你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像急刹车一样立马止住了脚步,被德清老师的话吓得差点翻了个跟斗。脚正踩在靠左的“轻轨”上,我茫然不解。抬头看看古村,古村路口是不装红绿灯的。回头再看看德清老师,一脸写满开玩笑的表情。我慌乱中脱口而出:报告老师,我没开车!作家们被我和德清老师逗笑了。我把脸凑到德清老师跟前,说:我弱弱地问一声,老师,您卖的“神马”关子?德清老师笑而不答。笑得前仰后合的美女作家萍说:刚才老师说了,这两条“轻轨”是朱家峪人进出村按照右行的原则铺就的,出村靠里,进村靠外。都怪你,不认真听讲!此刻,我似乎看到熙熙攘攘、相向而行的古道上,朱姓先贤在边走路边打招呼。朱姓先贤的交通理念和现代人的思想真是不谋而合呀。
  沿着石板古道行走,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随处可见,雕梁画栋的门楼不在少数。高高的青石根基上座落着一座座深宅大院。一看就是大户人家。或青石到顶或青砖砌墙的民居则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很容易令初来乍到者迷失方向,但这却让绿树掩映下的古村多了几分神秘。
  蝉音中极具商业头脑的朱家峪人,一大早就把农特产和纪念品摆满了大街小巷。走进摊点,几位背着相机的“歪果仁”正在精心挑选着什么。有位老外还很友好地笑了笑。我用狐疑的目光看着他。摊主似乎看懂我的意思,说,来景区的老外天天有,只是今天特别多,这是参加全球第五届摄影大会的老外们来采风取景,他们在景区住着呢。对于这个世界级别的摄影大会我是略有所知的,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国际摄影机构,素有摄影界的“奥林匹克”之称。
  憨厚淳朴的朱家峪人是热情好客的,无论村妇还是老妪,无论中年汉子还是耄耋之人。农家特色的小吃摊前,摊主和你打完招呼后,定会拿出杌子,吩咐道:累了歇歇,渴了喝水,不要钱的。
  朱家峪人向来重视教育,致使人才辈出。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处之多,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孙吉祥(女)是先生。古老的朱家峪村,在章丘率先提倡女子教育,难能可贵,反响巨大。
  走进女子学堂,白墙灰瓦的教室古朴庄重,似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穿着长袍马褂的孙先生,课讲得抑扬顿挫。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不泯的童心,将朱家峪封存久远的历史翻开,呈现在我的面前。令我勾起美好回忆和遐想的同时,更是被朱家峪人对追求知识、渴望教育改变命运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几十年,有太多的背着书包重进学堂的梦境,此刻,疑似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5岁时就嚷着要上学读书的童年,教室有空位,显然不多了,我找到一个位置,悄悄地坐了下来……
  “张同学,请你出去!”我不知道孙先生是怎么知道我的姓甚名谁的,但孙先生的话分明是冲着我来的。我反驳她说:“凭什么?”“这是女子学堂!”孙先生说。我心想:哼,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封建!我想和孙先生再次理论的时候,我发现此刻我已经穿越到了民国。
  “走吧,走吧。”作家们已经离开了女子学堂,德清老师催促着正在愣神的我。琅琅的书声渐渐消失,女子学堂早已人去屋空,我知道,那个属于我能坐下来潜心读书的年龄早一去不复返了。
  拔地而起的文峰山,坐落在古村南面,是古村的山中山,不高,体质不是太差的人,不用中间小憩,文峰山外形独特,形似“金”字塔。是古村“太师椅”风脉中的落座点。山上塔松郁郁葱葱,草木葳蕤。不时会看到蝴蝶翩翩起舞,塔柏之上的松鼠也会时不时地探出小脑袋来张望。穿过明朝书法大伽雪蓑留有墨宝的龙门后有一老魁星楼,楼后有两个不大的方池,里面白莲盛开,锦鲤鱼跃。文峰山顶的魁星楼前,早有前来烧香许愿的信男善女,对于这里的灵验早有耳闻。德清老师说,每年的中考高考,是魁星楼香火最旺的时候。我们的文学公众平台之所以叫“文峰书院”,也是为了沾沾魁星楼的才气。
  走进魁星楼,迎面就是凶神恶煞形象的魁星帝君。但见魁星帝君黄袍加身,青面獠牙,右手握笔,左手端斗,右脚踩龟,左脚后尥。一副“魁星点斗,独鳌头”的派头。传说一旦被他那支神来之笔点中,文运官运会与之俱来。读书人自然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期,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惜我知道这些太晚了。当年初试不第,也未曾复读,没改变命运却被命运改变了的我,为什么不早来文峰山呢?不过是拜一拜,三个头,一炷香啊。
  站在魁星楼顶,放眼望去,脚下的古村游人如织,偶闻的鸡犬之声让古村更加静谧安详。极目远眺,环山如带,荷月的绿浓得化不开。站在“左青龙右白虎”的两山之间,背靠“横岭”,让人浮想联翩。“笔架山”上微风拂来,让人心旷神怡,如一壶老酒,令人销魂,有此一饮,真想在此长醉不醒。 共 3395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