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上问大千
摘要:登青城山,与大师张大千对话,探讨大师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序
语曰:问道青城山。乃因青城山是道家发源地之一,游客到此,原是寻道。
今年深秋,我到青城山,却在寻道之余,寻觅到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一些足丝马迹,不揣冒昧,枉自多情,与大师做了一些心灵对话,记之。
一
青城山上清宫左侧文武殿廊下,一溜低矮的川式老平房,据说,就是你的故居。
青砖灰瓦,挑檐,檐下有廊,大约六七间的样子。在浓绿的树荫环抱中,它们门窗紧闭,默然着岁月的沧桑,阒寂着光阴的苔痕,渲染着远去的神秘。
你曾有诗曰:“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据说,1938年,你为躲避出任伪职,化装逃出被日本铁蹄践踏的北京,然后,一路辗转,潜逃到四川,和家人会合,隐居青城山。在这里,你一住就是三年。
不难想象,在这里居住的三年,恰是你生活的相对安稳期,在这相对比较隐秘的地方,你远离战火和骚扰,享受着和妻子儿女一起生活和睦安详的欢乐。在这里居住的三年,恰是你创作的大丰收季节,你挥墨泼色,一连创作了一千余幅画作。
那一溜低矮的平房,激发和膨胀着我的好奇,好奇心驱使我,总想走进那一流低矮的平房,寻觅你和你的家人曾经的足迹和身影,寻觅你当年挥毫作画的画桌;想看看你的画,你的笔,你的砚台;闻闻你的墨块和颜料的芳香。
然而,从殿廊通往下面,有一道石阶路。一道铁栅栏,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却隔断了石阶路,割断了我的好奇心,阻断了我瞻仰你旧时身影的脚步。
我有些失望。
二
可堪欣慰的是,巧遇一中年女清洁工,用她的热情抚平了我的失望。
在我们一行几人因为无法走进你的故居而茫然无措之时,她十分热心地向我们介绍,文武殿里面有一些石碑,上面雕刻的是你的人物画,主要是仕女画,又主动打开店里的电灯,引领我们参观。走到石碑前,因为光线阴暗,看不清楚,她又拿来一把手电,给我们照明。
在明亮的光线下,石碑上的人物清晰展现,是你的《麻姑献寿》《花蕊夫人》等石刻真品。据说,石刻是由你直接在石料上绘画,并亲自监督石匠雕刻而成,因此没有画纸底稿,是青城山所藏独一无二的宝贝。
这些石刻真品,人物造型丰满,比例协调,姿态娴静优雅;衣袂飘飞,冉冉若仙,衣纹行笔,劲瘦有力,又自然婉转,若行云流水,颇有隋唐五代的画风画韵。我拿不准,此等画作,是你临摹隋唐五代画作的精品吗?
三
那中年妇女又向我们介绍,右殿南楼里有张大千和徐悲鸿的图片展览。愈发地迫不及待,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去。
走进南楼,看到许多图片,都是你和徐悲鸿的画作照片和生活照片,你的居多。你的作品,既有以青城山为主题的山水画,也有以道教人物和仕女为主题的人物画,还有花鸟画。
以你1940年留赠青城道士马真人的《雨后丈人峰》为代表的山水画,描画的是青城幽绝天下的奇峰秀云,苍山翠浪,烟雨林泉,亭、台、宫、观、楼、阁,一幅幅灵动飘逸、充满仙气,如诗如梦。人物画以《天师像》、文武殿里的《麻姑献寿》《花蕊夫人》为代表,如前所述,颇具隋唐五代风韵。花鸟画中印象最深者乃荷花图,泼墨为主,简单勾勒,文人画,意韵十足。
据展览里的文字介绍,1943年夏,徐悲鸿也曾来青城山写生,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许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一个展览,两位巨匠——你和徐悲鸿,为青城山增添了绚烂的艺术色彩,也让我在道教文化之外,得以品尝精美艺术的味道。
四
据说,1944年,你又来到青城山,潜心作画,并自号“青城客”。60年代,在巴西圣保罗,你还创作巨幅《青城山全图》,70年代移居美国蒙特瑞,又画《青城山第一峰》,寄托怀念之情。到晚年还曾诗云:“看山还是故乡青。”可见,你对青城山真的是情有独钟。
你曾说,你作画有三师,“师古、师自然,师心。”你选择寓居青城山,大概也是源于这三师吧?
语曰,“青城天下幽。”青城山千崖逶迤,万树凝烟,且山泉汩汩,溪流涓涓,终年幽静清凉,是否正适合你师法自然?你在此所创作的许多青城山山水画,是否是你师法自然的结果?
这里又是道教名山,文化底蕴丰厚,前人遗留的石刻、拓帖,前人的图画、文字,自不在少数。是否恰宜于你师法古人?你的《天师像》《麻姑献寿图》《花蕊夫人》,是否就是你的“师古”之作?
而你离开青城山以后,依据回忆,所创作的一部分以青城山为主题的画作,是否又是“师心”之作呢?
五
下得青城山,沉思许多天。
当年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细细揣摩您的“三师”,岂不就是那“源头活水”?
师法自然,应该就是陆游所言“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应该就是元好问所言“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再延伸一下,师法生活,也是如此。只有亲近自然,深入生活,并精细观察,才会有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创作样本和素材。
师法古人,应该就是杜甫所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应该就是苏轼所言“博观而取约,厚积而薄发”,努力学习前人的学识和技艺,才会有后人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和底气。
师心,应该就是胸有成竹,应该就是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就是陆机《文赋》所言“精骛八极,神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以一瞬”,应该就是李白“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有丰厚的学识、技法、素材积累,有饱满的激情,才会有丰硕而独到新颖的创作。
您依凭这“三师”,修炼成徐悲鸿所言之“五百年来第一人”。推而广之,顾恺之、黄公望、唐寅、郑板桥等著名画家,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有哪一个不是得益于“三师”,才各有奇光异彩?
您说,我之所言,是否契合您的本意?
跋
赋闲之后,宅居在家,几乎要做“隐士”,喜欢码字儿,又经常因无所写而困窘。登攀一趟青城山,寻觅您的足迹,与您进行一番心灵对话,遂有茅塞顿开之感。
您说,我能不向您表达深深的谢意吗? 共 2292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