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圣香(散文) ——游黄帝陵有感
摘要:这里是那么的圣洁,那么安静,那么地馨香。它的地理位置可能相对偏远,但是,它是炎黄子孙精神的核心。它就是轩辕庙,黄帝陵。
己丑(200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4日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10000余名中华海内外儿女汇聚于此,共同拜祭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观看网上公祭黄帝的视频,我因曾经前往瞻仰轩辕庙、拜谒黄帝陵而倍感亲切,激情满怀。那是08年10月末,我去西安开会,有幸踏上那块洁净的土地。
在那里,我沐浴安静、神圣,品味馨香。
早上出行时天公还播撒淅淅沥沥的秋雨,为我们送行,到黄陵县,雨过天晴,碧空如洗。
轩辕庙前,举目远眺,褐色的黄土塬四周环绕,将桥山圈出一片苍翠的山林。黄土和绿林交相辉映,苍凉与生机彼此映衬。沮水无言,清澈澄碧,洗涤了闹市的嘈杂,微波清漾,抛开了尘世的喧嚣。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我则心静如水,好像接近了天地本源。
宽阔的庙前广场气势不凡,银白色庙宇,整洁的石阶,在高原青山陪衬之下尤显圣洁。
这里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心中的“东方麦加”。
在先祖面前,无不肃然起敬。导游解说也关闭了扩音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在这里,发出了第一道曙光,升起了第一缕炊烟。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他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他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已经开始。
“国父”孙中山先生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节、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
导游说,不论是什么党派,也不论是哪个阶层,到这里都统一为一个共识:都承认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庙门北碑亭陈放着北宋嘉佑六年以来历代御制祝文、重修碑记、名人题咏石碑共四十七通。这里也存放着我国当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人与国民党蒋中正、程潜等人的题词与所致祭文。
导游还介绍说,每年的清明节都有来自东南亚、韩国等地的海外华人、华侨前来祭祖。而我们本土的炎黄子孙,有多少人专程前来祭拜呢?
所幸的是,我来了,作为他后代普通的一员,心理承载着对他的、不逊于前人的无比尊重,隐在人群中,我来了。您一定能感受到,我来了。
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我知道了我从哪里来,我一直领受谁的荫护。我是一滴水,穿越五千年的里程,寻觅到自己的源头。
在祖先庙前,我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一直都不孤独。当我读史学史的时候,先人为民族求生存求发展而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利用自然的勤劳智慧,始终在我左右相陪。为后人铺路造福的先祖,后人怎能不心存怀念与敬意?
你的功绩如桥山柏树,万古长青,散发着馨香。
跨进庙门,左边那棵五千岁高龄、苍翠挺拔的巨大柏树,是您帝亲手所植吧!故称“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下围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严。
据考证桥山上有古柏8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3余万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长青不凋。
漫步桥山,微风夹带柏树的馨香。那些柏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盛世的繁华,目睹了乱世的凄惨,更见证了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它茁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汲取黄土而生,沐浴恩泽而长。正如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我的思绪飞向那个圆心,桥山青翠九州齐仰恩泽沮水澄碧四海同敬先祖。
我想他一定能听到祭文:大地回春,时运清明。五千年神州,人杰地灵;惟黄帝始祖,功德永恒……桥山凝翠,沮水融融。卿云烂漫,紫气飞腾。祖德煌煌,中华永隆。” 共 1719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