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 正文

难以忘却的记忆(散文)

摘要: 难以忘却的记忆(散文) 摘要:水是家乡美,月是故乡明,游子千里...

难以忘却的记忆(散文)

摘要:水是家乡美,月是故乡明,游子千里梦,依依桑梓情。故乡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的夜色,总有一缕淡淡的幽香缭绕我的心房。故乡啊故乡,走遍万水千山,你总像一轮明月,时时刻刻都挂在我的心上。童年的梦想,依然是我一生的渴望。尘封的岁月,始终抹不去当年的向往。难以忘却的记忆至今仍历历在目。 水是家乡美,月是故乡明,游子千里梦,依依桑梓情。
  故乡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的夜色,总有一缕淡淡的幽香缭绕我的心房。故乡啊故乡,走遍万水千山,你总像一轮明月,时时刻刻都挂在我的心上。
  童年的梦想,依然是我一生的渴望。尘封的岁月,始终抹不去当年的向往,难以忘却的记忆至今仍历历在目。
  ——题记
  
  【一】养鸟乐
  
  一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微山湖地区的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在抗日联合政府的领导下,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不久,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新四军和抗日联合政府的工作人员奉命向黄河北转移,我们这里成了国民党的管辖区,人们称之为“蒋管区”。从此,微山湖地区的人民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湖西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新四军尽快打过来,赶走国民党兵,重新过上太平的日子。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凄苦,但是他们热爱生活,富有乐观主义精神,为了打发这些苦难的岁月,微山湖西的百姓,苦中求乐,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养鸟热。那时我才10岁,不由自主地卷入了这股养鸟的热潮中。
  
  二
  
  1947年,湖西一带百姓最喜欢养鹌鹑。这种鸟,头小尾巴短,羽毛赤褐色,雌鹌鹑善叫,雄鹌鹑善斗。一般雌鹌鹑在笼中饲养,雄鹌鹑装在特制的鹌鹑口袋(底为圆形木盒,上面是有束口的布袋)里饲养。平时将鹌鹑口袋别在腰间,闲暇时用手“把鹌鹑”——将鹌鹑拿在手里,鹌鹑昂着头,伸着腿,显得十分神气。
  观赏鹌鹑咬(斗)架是一件令人们非常愉快的事情。清晨,鹌鹑爱好者聚集在一间草房里,桌上放着一个大长簸篮,周围站满了人。先在簸篮两头放点小米,把两只雄鹌鹑分放在两头,待它们吃完米后,两只雄鹌鹑迅速奔到一起开始咬架:只见两只鹌鹑脚蹬嘴咬,互不相让,你一嘴,我一嘴,斗得不可开交;凶猛者一口一撮毛,甚至连皮带肉揪下来。若是弱鹌鹑遇到强鹌鹑,用不了几个回合,弱鹌鹑就会败下阵来;而两强搏斗,则互相撕咬,十几个、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时鹌鹑的主人必须赶紧把它们分开,不再让它们斗下去。因为两强相斗,时间过久必有一败,而败者甘愿服输,从此再也不和别的鹌鹑相斗了,俗称“咬败的鹌鹑,斗败的鸡”,说的就是这回事。
  捉鹌鹑也是一件乐事。每逢秋季,地里的庄稼快要收完,只剩下零星的花生、红薯未刨。此时天高气爽,万里无云,气候转寒,北方的鹌鹑向南方迁移过冬,路经微山湖西部,正是捕捉鹌鹑的大好季节。人们事先在一片空白地上插上一大片芦苇,夜间捉鹌鹑的人卧在这片芦苇的附近,模仿雌鹌鹑的叫声吹口哨:“嘟嘟、嘟嘟、喀喀嚓!嘟嘟、嘟嘟、喀喀嚓!”这种“叫”声此起彼伏,鹌鹑听到后寻偶,就会落到芦苇附近的田地里。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起来轰鹌鹑。大家手拿树枝,不住地拍打土地,口里不停地喊叫:“啾啾,啾啾,啾啾!”鹌鹑听到响声,就会从地里飞起来。它飞不了多远就落在附近的花生或红薯地里。人们看准它的落处,像撒网捉鱼似的用网将鹌鹑套住。捉住的鹌鹑,雄鹌鹑多是幼雏仔,须在笼中饲养数月,待换毛后变成鹌鹑,名贵的鹌鹑喉部有洁白色羽毛,叫“白堂”。再将它放入鹌鹑口袋饲养,待训熟后,方可参加“咬架”比赛。
  
  三
  
  人们饲养鹌鹑,意在“咬架”取乐。我父亲除了爱养鹌鹑外,还养了不少美丽的观赏鸟,如画眉、红靛颏、蓝靛颏、金丝雀等。尤其是红靛颏,羽毛美丽,喉部鲜红,叫声悦耳,令人赏心悦目。我小时候爱养麻雀。先从屋檐下的麻雀窝里掏出没长毛的雏雀,然后精心饲养,待羽毛丰满、能自由飞翔之时,把它染成红色或绿色,用手一抖将它放飞,它就落在附近的房擔、篱笆或树杈上。只要我用嘴“咪、咪——”的一声叫唤,它就迅速飞来,落在我的头上、肩上。我边走边唤,它就跟随着我飞来飞去,非常好玩。
  我爷爷告诉我,端午节掏出的小麻雀,用火香将它的舌尖烧去一点点,麻雀长大后,叫声像诗一样优美动听。后来我才悟出,之所以端午节时的麻雀叫声优美动听,源于这天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屈大夫显灵,用歌声赞颂人间美好的生活。
  
  四
  
  解放后,农村成立了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大家忙于生产劳动,养鸟热渐渐降温,不久,养鸟的现象几乎绝迹。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由于受到“玩物丧志”说的影响,再没养过鸟。现在,我经常看到退休老人们,闲着没事喜欢养鸟。每天早晨,有的老人手提着一个用蓝布罩着的鸟笼,大步流星地走着遛鸟;有的把鸟笼挂在门前或树上,听鸟儿唱歌。大概时过境迁吧,小时候喜爱养鸟的我,现在却对养鸟没了兴趣,反而看着他人养鸟心里不舒服,觉得鸟儿实在可悲可怜,想为鸟儿抱不平。一只小鸟,在野外虽然有鹰、有猫,还有各种天敌,而且寻食不易;在笼中的鸟,有吃,有喝,又安全,可是鸟儿却因此失去了最珍贵的自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将饲养的鸟儿放归大自然,还鸟儿自由。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人与鸟儿和谐,让这个美丽的世界,处处鸟语花香。
  
  【二】灭蝗记
  
  解放前,苏北一带的百姓深受四害——“水、旱、蝗、兵”的困扰。国民党反动政府只顾搜刮民脂民膏,哪管百姓的死活。水利常年失修,致使大雨成灾,小雨干旱,民不聊生;“兵匪一家”,抢掠财物,广大百姓,天无宁日,怨声载道;微山湖西岸杂草丛生,滋生蝗虫,食尽湖边野草,飞蝗迁移,致使苏、豫、皖的广大百姓遭受蝗灾,苦不堪言。
  人人都知道“水火无情”,岂知“蝗灾”比“水火”更厉害。1948年我亲身经历过飞蝗毁坏庄稼,广大百姓呼天喊地、无可奈何地悲惨境遇。
  有一天中午,我家刚刚吃过午饭。突然一阵狂风过后,只见天空遮云蔽日,一片“活物”滚滚而来,有人惊呼:“蝗虫,蝗虫飞来了!”瞬时间,路两旁的树枝上挂满了蝗虫,只听“喀嚓、喀嚓!”树枝被压断,地下落满了绿色的碎片;谷子地、玉米地里,成群结队的蝗虫窜上爬下,“唰、唰、唰!”地响声使人惊心胆寒。蝗虫蚕食庄稼的嫩叶犹如风扫残云,不一会儿一地的庄稼就变成了光秃秃的秸杆。这时,满街遍野是呼喊的人群,有的人撕心裂肺地大声求告苍天,保佑百姓,赶走蝗虫;有的人敲打铜锣、拍打脸盆驱赶飞蝗;有的人在十字路口烧香烧纸,不停地向“蝗神”叩头,祷告上天,乞求“蝗神”保护庄稼,口下留情,给百姓留一条活路。可是这一切的呐喊,既感动不了苍天,蝗虫也不会嘴下留情,可怜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毁于一旦。可是也有胆大的农民,不相信蝗虫是“神虫”,他们全家出动,与蝗虫搏斗,从蝗虫口中夺粮。当时我跟随父亲和爷爷,直奔屋后的谷子地,用树枝扑打蝗虫,用手抓个不停。可是蝗虫实在太多了,无论如何也不能消灭蝗虫。我的身上、头上满是蝗虫乱爬,用手掐死蝗虫嫌太慢,于是大把大把地将蝗虫装入布袋里,不一会功夫我们就足足捉了两布袋。可是黑压压的蝗虫似乎越扑越多,干着急没有好的捕杀办法。蝗虫迅速将地里的庄稼很快吃光、吃净,又一阵风似地腾空飞起,天空又是一片乌云,飞向他乡,继续祸害庄稼。飞蝗过后,全村百姓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欲哭无泪,有的抓紧时间补种一茬荞麦,有的准备秋后外出逃荒。
  国民党政府对蝗灾不闻不问,从不组织群众扑杀蝗蝻,致使蝗蝻长成飞蝗后祸害百姓。可是国民党的乡政府,秋后还要收什么“灭蝗捐”,真不知天下还有“羞耻”二字。
  解放后,党和政府把灭蝗当作一件大事来抓。1953年,微山湖地区出现蝗蝻,即幼蝗,它们不会飞,只会在地上蹦跳,成群的蝗蝻蚕食杂草、庄稼,如不及时捕灭,变成飞蝗后危害不堪设想。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打一场歼灭蝗虫的“人民战争”。我们沛县中学的全体师生参加了这场灭蝗战斗。
  天刚蒙蒙亮,全校师生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红旗,浩浩荡荡地开赴微山湖,与各路灭蝗大军会合,一场消灭蝗虫的战斗打响了。人们排成长长的单行横队,用竹把、树枝不停地扑打、驱赶蝗蝻,成群的蝗蝻蹦蹦跳跳向前,它们一批又一批跌进事先挖好的深沟里。一拨人驱赶过后,另一拨人接着驱赶,待到沟里积满蝗蝻,用土将沟填上,接着再挖沟,继续驱赶蝗蝻。经过三番五次地扑打,蝗蝻基本消灭了。但是过不了多久,幼小的蝗虫长大,蝗蝻又卷土重来。于是人们把挖沟灭蝗和喷洒杀虫剂相结合。但是草滩面积太大,人工喷洒杀虫剂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大家正在为难之际,徐州军区派来了灭蝗飞机,大家欢呼雀跃,人们把飞行员高高地举起抛向空中。我们这些学生第一次见到飞机,围着 飞机看希罕,有些胆大的同学还登上弦梯,爬进机舱,坐在驾驶室尝尝飞行员的味道。
  飞机灭蝗开始了。只见两只“银燕”飞向微山湖上空,轮番地向地面喷洒杀虫剂,一时间烟雾弥漫,蝗蝻纷纷倒毙。飞机灭蝗又快又好,很快灭蝗战斗就胜利结束了。
  为了彻底根除蝗患,入冬以后,人们将湖西的陆地深翻,经过一冬时间,严寒会将蝗卵冻死。以后几年,县政府组织群众,把扑杀与药物灭蝗结合起来,消灭蝗卵和蝗蝻,防患于未然。经过几年不懈的灭蝗工作,微山湖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蝗灾,“灭蝗”只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三】姚美河
  
  我的家乡北边有一条小河,名叫姚美河。它西起大沙河,逶迤百里,向东流入微山湖。姚美河是我家乡一条美丽富饶的小河,两岸盛产花生和小麦,而花生是湖西的特产。每年秋季过后,大车小车的花生运往徐淮各地。花生是轧油和馈赠亲友、喜结良缘的佳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姚美河养育了几万优秀的儿女。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热血青年纷纷参加微山抗日游击队。在队长杜勇的领导下,出生入死,消灭日伪军,使姚美河两岸的百姓免遭日寇蹂躏。解放战争期间,姚美河两岸的百姓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子去参军,在淮海战役中支前打头阵。解放后,姚美河两岸的人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辛勤耕耘。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只顾暴征聚敛,不管百姓死活,姚美河常年失修。小雨河床干涸,大雨泛滥成灭,姚美河两岸人民饱偿水旱之苦。
  解放后,祖国山河百孔千疮,各项事业百废待举。但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百姓的疾苦,土改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修姚美河。在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微山湖西的广大农民不计报酬,纷纷参加整修姚美河的工程。那年我16岁,利用寒假休息的机会,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修河洪流之中。整修姚美河的主要工程是清理淤泥,将河床加深、加宽,使其集防洪、排涝、灌溉于一体。我们村主要负责清理淤泥工作。开始清理淤泥时,由于土质松软、河床较浅并不困难。待进入“三九”天时,北风怒嚎,滴水成冰,河床渐深,清理淤泥工程进入了攻坚阶段。但是,智勇双全的湖西百姓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想出简单的妙法攻破难关。人们用钢钎将冻土凿开一条缝,用撬扛将冻土撬开,再用铁锤把大块冻土砸成碎块,然后用手搬、肩挑、车推,很容易就把冻土块运上河岸。这种方法又快又好,使清理淤泥工程进度明显加快。由于我平时缺乏劳动锻炼,干了一个星期,我的左腿扭伤了,走路一瘸一拐,大家劝我回家休息。我不愿回去,决心干到底。在乡亲们的劳动热情鼓舞下,我忘了疲劳,忘了伤痛,每天劳动不止。
  春节到了,工地指挥部放假3天,让民工们回家吃顿年饭,可是谁也不肯离开工地。大家齐声说:“在工地过个有意义的春节,争取提前完成任务。”指挥部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大家的要求。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各村工地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家相互祝福,互相拜年。附近村庄的老乡得知民工大年初一不回家,赶紧送来热乎乎的饺子。大家眉开眼笑地吃完饺子,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去。由于大家热情高干劲足,各村密切合作,整修姚美河工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姚美河变成了一条更加美丽富饶的河流。
  1995年我回乡探亲,在侄子的陪同下,我专门参观了40多年前我曾参加过整修的姚美河。姚美河已今非昔比,水中碧波荡漾,岸上杨柳成荫,两岸广阔的良田已改种水稻,清风拂面,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侄子告诉我:“这里一年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粮食亩产上吨。”姚美河两岸到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人民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啊,美丽的姚美河,我可爱的家乡!
  
  【四】茅草荒
  
  相传几百年前,微山湖西,大沙河东,有一片方圆几十里的茅草荒滩,沟壑纵横,杂草丛生。每到夏季,暴雨连绵,水漫荒滩。大水退后,地面上淤积厚厚的沙泥,大风起兮,黄土滚滚,天昏地暗。那时的茅草荒难,寸草不生,没有人烟。
  茅草荒难的西南角有一个圆形的水坑,直径约为一千多米,平时风平浪静,暴雨时节水漫荒滩,水深莫测。有一年,一位渔翁想探测水坑的深浅。他用生丝搓成细绳,下端系上称砣,他驾着小船驶入水坑中间,结果4两生丝绳硬是没有触到水底。 共 7857 字 2 页 首页12下一页尾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