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诗之六
摘要:想象是诗人和欣赏者之间心理联结的纽带。 卞之琳的诗《断章》虽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意味隽永,自成诗至今,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咱们不妨读读这首诗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一句,你在桥上看风景,出现了你、桥、风景。你在桥上,你在看风景。也许是江南小镇,小桥流水人家,这独具魅力的江南小镇的风情,想必醉倒了桥上看风景的人吧。
风景一词引起了欣赏者最初的想象。对于诗歌欣赏来说,想象是最活跃的因子。如果说,诗人运用想象创造了一个与功利性的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审美性的诗意世界,那么,欣赏者唯有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美。想象是诗人与欣赏者之间必不可少的心理联结的纽带。
诗意想象绝非胡思乱想。诗歌语言是我们的向导,让我们避免陷入胡思乱想的迷宫里。
不妨让我们顺着诗歌语言的指引,通过想象继续走进诗的意境中,你也许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一如唐代才子杜牧,曾在扬州留下多少风流佳话。此刻,你站在桥上了。恰巧,楼上人也出现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楼上人该是一个多情女子吧。她在楼上,本来也只是看风景的。可是,她偏偏看到你了。她看到了你,忘不了你,把你放心上了。但是,纵有千番心思,却无法传达给你……楼上人内心那一阵隐痛,欣赏者似乎也感受到了。
总有这样的人,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内心敏感,但外表冷漠,羞于表达。对于爱,本能的选择是埋在心里。“我爱你,但你一无所知”,这种痛苦对他是折磨。人终归会长大,少年时那种多情总被无情恼而产生的伤痛终会平复,而至于遗忘。只是,作为记录人类情感经验的诗来说,这也许是诗美的所在。诗复活了我们曾经的感受,在审美观照下,曾经经历的伤痛记忆竟因此有了感动的力量。
让想象带着我们继续领略诗意的美。明月的光照进了你的窗子,哦,此刻的你,还是桥上看风景的你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在我的想象里,这是另一个你。当然,你完全可以进行另一番想象,这原本就是是同一个人。白天看完风景,夜晚回家了,明月照着他的窗子。也可以的。
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诗歌留下了种种艺术空白,为我们发挥想象提供了十分自由的空间。比如我想象桥上人是少年,楼上人是少女。如果你愿意,你不妨让这两个角色对调,让少女走到桥上,少年出现在楼上。
回到明月照着窗子上来。在月光的作用下,窗子蒙上一层银纱,显示着白日里所没有的幽美。这不正是明月装饰所产生的效果吗?不眠的夜晚,面对窗外的月,月下的景,多愁善感的你,也许会无端生出几许伤感,不知不觉,一滴清泪从眼里落下来。然而,你并不知道,你却出现在别人的梦里,在梦里,你给别人怎样的慰藉?只是梦醒之后,谁该为他抚平伤痛?
诗没有给我们答案,留给我们的,依旧是无尽的想象。
通过想象,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丰富了这首诗的意涵。
已经说过了,诗歌语言留下的空白,让我们的想象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这样,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想象,体验到的诗意就有了深浅之分,雅俗之别。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灵因这首诗而重新鲜活起来。诗歌的价值,正在于此。
注意到了,有人从诗歌哲理的角度进入这首诗,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对性,说明这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优秀的诗作在主题上往往具有多义性。见仁见智也成了诗意欣赏中常见的现象。在这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审美探讨中,诗歌艺术生命将经久不衰。 共 1384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