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 正文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摘要: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这是个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事情。

有影响的解读,大约有十种。

第一种,“犹离忧说”。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受汉武帝之命所作的《离骚传》序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赞成此说。

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援引了刘安《离骚传序》之观点,且称:“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又“届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他还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后来,人们反而认为这种解读出自司马迁了。

第二种,“明己遭忧作辞说”。

此说,接近于前说,不同在于解“离”为“遭”,且认为屈原是借此申明自己所遭受不公待遇。

持此说者,主要是汉代班固。他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后来的颜师古、朱熹、钱澄之、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等皆赞成此说。

第三种,“离别忧愁说”。

参编《东观汉记》的东汉王逸持此说。

他在《离骚经序》中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明代汪瑗的《楚辞集解》;姜亮夫的《重订屈原赋校注》赞同此说。

第四种,“散去忧愁说”。

南宋项安世持此说。

他在《项世家说》中说:“《楚语》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韦昭注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其后词人仿之,作《畔牢愁》,盖为此矣。畔谓散去,非必叛乱也。”

南宋王应麟同此说。

第五种,“牢骚说”。

清代戴震持此说。

他在《屈原赋注初稿》中称:“离骚,即牢愁也,盖古语,扬雄有《畔牢愁》。离、牢,一声之转,今人犹言牢骚。”

此说接近上一种。

当代学者游国恩曾赞成此说。

第六种,“楚古曲名说”。

后,游国恩先生又在《离骚纂义》中提出此说。

他认为,《离骚》为楚古曲名,即《劳商》曲。

他说:“《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 ‘离骚’为双声字,古音劳在‘宵’部,商在‘阳’部,离在‘歌’部,骚在‘幽’部,‘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何剑熏的《楚辞拾沈》赞同此说。

第七种,“卦名说”。

明代周圣楷持此说。

他于《楚宝》中云:“离,明也;骚,扰也。何取乎明而扰也?离为火,火在天则明,风则扰矣。”

他认为,“离”采自《易》之“离卦”。

第八种,“远离忧愁说”。

钱钟书持此说。

他在《管锥编》第二册《楚辞洪兴祖补注》中,分析了王逸、司马迁、班固、颜师古、项安世、王应麟等人的解释,然后说:“‘离骚’一词,有类人名之‘弃疾’、‘去病’或诗题之‘遣愁’、‘送穷’;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第九种,“骚为楚地名说”。

当代学者李嘉言持此说。

他在《<离骚>丛说》中称:“‘骚’应解作地名。‘离骚’就是离开‘骚’那个地方。”他引《左传.桓公十ー年》、《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为证,说“骚”这个地方,即汉水之北应城县境的“蒲骚”,他推断说,屈原很有可能原住汉北蒲骚,《离骚》则为离开蒲骚时所作。

第十种,“离骚即离疏说”。

当代学者徐仁甫持此说。

他于《楚辞别解》中云:“疏骚双声,有方言读此二字同音者可证。知骚离即疏离,则离骚即离疏,而此作品之时期可考。《离骚》作于屈原初被疏远之时,《史记》本传说甚明确。”

关于以上对“离骚”的十种解读,现在的学者,大多持“观望态度”。

姜亮夫先生的学生林家骊教授认为,若能确定以上解说哪种正确或者再有新的说法,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不过,尽管十种说法各有依据,司马迁、班固和王逸的解读,被学界所接受的相对更多。

《离骚》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大多认为可分为十二章。

其实,关于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亦有不同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于楚怀王时,但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年代。

最后的定论,大概也需要“新材料的发现”了。

其他网友观点

自汉代开始,屈原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身份进入后人的视野,但实际上,他原本是一个政治家。

从政治家走向文学家,屈原在后人的研究中,实现了身份上的转变。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了诸多的政治情怀,《离骚》也是如此。

《离骚》是远离骚扰的意思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都是《离骚》的经典名句。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楚辞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大量吸收了民间歌谣,并富有想象力地使用了许多神话传说,也可以说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离骚》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诗中提到了三次“求女”,以民间求女代表寻找明君。还提到神游,从东方到西方,三日即达。鉴于《离骚》的显著特点和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又将楚辞称为“骚体”。

每个作品的命名一定有着特殊的用意,那么屈原命名的《离骚》,有何用意呢?据统计,后人联想出的说法多达66种以上,但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第一种出自东汉的班固,他认为,离字体现了屈原的遭遇,骚字体现了他的忧虑,其意可以理解为屈原的忧患和忧伤。

第二种出自清代的钱澄之,他认为,离也是遭遇,骚即为扰动。屈原的忠诚被谗言所害,但志不忘君,因此心烦意乱。

第三种出自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他认为,《离骚》是楚国古曲《劳商》的别名。

第四种出自林庚,他认为,“离骚”就是牢骚,离的意思与牢相同,也就是说,屈原借助作品在发泄内心的牢骚。

第五种出自西汉的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对国君忠心耿耿,却遭遇忧患,对此,他作了深度的思考,于是“离骚”诞生。

以上说法,哪种说法更贴近作者的真实意图,恐怕还要看看屈原在创作《离骚》时,他的创作源泉取自何处?

《离骚》的创作源泉

众所周知,屈原是楚国人,在战国时代的数次争霸战中,一度被认为一统中原的“头号种子选手”。这个愿望不仅只是楚怀王的愿望,也是屈原的愿望。屈原在20岁左右成为楚国的政坛新秀,官居左徒。

作为楚国年青一代的政治家,他的才华备受楚怀王的欣赏,尤其喜欢他创作他的诗,因为这些诗句激发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雄心状志。

楚国地处南方,被诸侯国看成蛮夷之地,被认为是一个还没开化的野蛮民族。但实际上,楚国的历史到楚怀王已经走过了六七百年,历经36位国君。

提起楚国的历史,那是一部妥妥的奋斗史。楚国先福熊绎,在周天子时代,他被赐姓“芈”,获封子爵。但是据说,这个“芈”字的发音与羊叫的声音“咩”相近,带有鄙视之意。

在周成王时代,熊绎的地位较低,被不少诸侯国的人看轻。为了改变楚国和自己所面临的不利形势,他带领群臣去开垦荒地,不仅让楚国脱贫致富,而且也获得了国民的拥戴。

所以,楚国人并不是很买周天子的账,中原之国视它为蛮夷,它与中原之国也没有多少感情。到了周夷王时代,楚君熊渠干脆将自己的几个儿子自封为王。因此,这个被看不起的楚国,反而最早在诸侯国中自立为“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它的性格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迹有寻。楚国的这种自食其力,与中原不合作的态度,也造就了楚国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魅力。比如,楚国的服饰相对比较夸张,五颜六色,怎么漂亮怎么来,到了战国时代,楚国自称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因此推出以土黄色为服色基调。

楚国传至楚怀王手时,早已成为与秦国、齐国三足鼎立的强国。楚国被齐秦两国夹在中间,究竟该与哪国结盟来牵制另一国,才符合齐国的利益?楚国内部为此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为亲秦派,特别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另一派为联齐抗秦的亲秦派,代表人物便是左徒屈原。

楚怀王当政时,在亲秦派和亲齐派之间左右摇摆,因此导致了楚国在外交策略上呈现出忽冷忽热的局面。屈原也在其中遭受了个人在政治上的得失与冷暖。

屈原年纪尚轻便能官至左徒,与他的家族传统是分不开的。楚王与屈原同是芈姓,同属王室后代,是同姓的宗亲关系。屈、昭、景三大家族在楚国被视为“王族三姓”。

屈氏一脉人才辈出,先祖屈暇屡立战功,号“屈侯”,官居“莫敖”(相当于丞相)。公元前701年,屈暇率楚军打败郧师,破坏了诸侯国联合伐楚的图谋。公元前656年,大夫屈完奉命对抗盟军,并以楚国使臣的身份去会见齐桓公,创造了外交历史上有名的“盟昭陵”的故事。

可以说,屈氏家族在楚国世代都担任要职,有着强烈的荣辱感和使命感。所以,屈原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这在屈氏家族并不奇怪。

楚国的文化传统,屈氏家族文化的影响,这些都在屈原的成长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他。所以,在屈原的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有迹可寻的。

《离骚》创作的具体时间无从可考,有人认为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之后,有人认为作于被楚怀王疏远以后,还有人认为它是屈原被怀王之子顷襄王放逐以后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屈原在创作《离骚》时,一定遭遇了人生中极大的挫折,楚国也处于重重危机之中。在作品中,他抒发出忧国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个人的痛苦与愿望。

因此,所谓“离”,也可以理解为罹患,不公正的遭遇。所谓“骚”,也可以理解为忧虑、苦闷,或痛苦。简言之,离骚,是在屈原遭遇痛苦后而作的诗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的精神,展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灵魂所在,在濒临人生绝境的苦难中,仍不放弃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执着精神。这种硬核精神一直以来不断地激励着中华民族儿女向前、向前、再向前,永不停歇。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祝愿屈原精神长存~

其他网友观点

午后风作宜读楚辞,珞历伴君浅析《离骚》。

“离骚”何意?

解读《离骚》最有名的当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王逸的解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所以“离骚”当以“离别的愁思”解。

随着时代迁进,“骚”自成一体,亦可解为文体。

而“离”者自带有离别之意,离别的愁思。

如何解读《离骚》

且先瞧一瞧屈原为何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

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著《离骚》、《九歌》、《九章》、

《天问》,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诗经》到《楚辞》开辟了一个新格局。

所以《离骚》是由屈原所作,但屈原写的诗篇并不都称为《离骚》。

屈原的诗作乃千古绝唱,篇篇精彩,但首当其冲的当属《离骚》。

《离骚》精彩绝伦,气势磅礴,洋洒千年。

屈原在其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还有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具有自传性质。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卓越的,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

全诗共2489个字,习惯按两小节一句将其分隔为188句,按主旨分为五段来解读。

读《离骚》,且看一看屈原的“自画像”。

此处所说的“自画像”带上了引号,因为屈原在《离骚》开篇写了自己的生平,

做了简略的人物画像,而并非真正在作画。

屈原在《离骚》中自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高阳:上古五帝中颛顼的帝号。颛顼生于若水之野,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

苗裔:是指后代子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看,屈原所言不虚。

顺带地,屈原将自己的生辰八字都透露出来了,

“惟庚寅吾以降",寅年、寅月、寅日,很难碰到一起。

《离骚》开篇屈原的自我介绍,这个自我介绍的模板极好,

屈原以自己的贵族血统自豪,也为此身负使命感。

以下屈原的四张画像都出自名家。

屈原为何作《离骚》

读《离骚》之前,且先读一读史记《屈原列传》。

众所周知,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位奇人,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二十岁时,司马迁游历山水到过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

而到了往年因李陵一事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在狱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史记》 ,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就有一篇《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

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颇为相似,同样是才高八斗,

同样是因忠被贬,同样是郁郁不得志,却在文学上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屈原列传》一文极为优秀,对屈原其人其事描述得非常精妙。

写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然“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写《离骚》的因缘。

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却遭嫉恨而被贬而作《离骚》,

虽初心不改,终壮志难酬。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

国家危难,屈原屈原被贬后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然而怀王对内迷惑于郑袖,对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兵败地削,客死于秦,历史从来不缺少故事。

其间的故事每一段都精彩且无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身在外,却依然家国天下,忧思难当。

可以想象:屈原在最后呼道:“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是何等悲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