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数码 > 正文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摘要: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陈海贤老师的新书,《了不起的...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陈海贤老师的新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看完了,文中有几个点让我印象很深刻。

1.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他。

自我发展的第1个步骤就是要改变,改变就是要去积累新经验的好处,我们在新经验上获得了好的感觉,就会不断的去做。比如说我想练字之所以坚持不下去,可能我在上面没有找不到反馈或者很良好的感觉,才坚持不下来。

怎么样去改变呢?第一每天写,赋予意义。

2.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就是当问题来临的时候,你还是用你固有的方式去解决,这就叫做心理舒适区。

应对方式有两层,第1个是行为上的应对,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反应。比如遇到危险是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工作遇到困难是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2层是内心情绪上的应对,应是感到害怕,还是感到害怕之后仍然去做。

3.如果觉得一件事情很重要,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哪怕时间很紧张,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东西,别人才会认真对待,在背后抱怨等于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4.迈出改变的第1步:

奇迹提问。例子是颓废的毕业生。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第2步就是通过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5.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6.“场”的力量。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给自己创造有力的长的环境,规定在工作的小房间里不玩手机,专心工作,看书写作。

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创造型快乐是自己在不断的创造出作品和新的想法。

7.心智模式,固定型心态和成长性思维。

固定型思维会让自己不断的活在别人的评价当中,或者是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改变。

而成长性心态的人,他会接受暂时不够好的自己而不断的去改变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接下来怎么办?这就是就此停止和更近一步的区别。

成长性思维的人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汲取别人的经验,实施成为自己的经验的一部分。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迎接挑战,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一个机会。

8.人需要学会放下自我,才会把新的东西装进来。学东西最重要的是要过脑子,而不是过心。不要遇到什么书,就用它去套以前的知识或者经验,而要学会去宣传一些新的观点和角度,这样你才会学到更多。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9.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无线游戏是它没有明确的胜负,玩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游戏继续下去。

10.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在想现实是怎么样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自己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这个就相当于离校来说的,有什么就用什么,用什么就用好什么解决问题比抱怨更重要。

11.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人的习惯是思考一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而这种思考方式会把他们的目光引到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这方面的责任做到就够了,有些东西我们没办法控制。即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有时候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见想看见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有理想才会想办法去实现,如果连理想都没有,那我们奋斗的意义是什么呢?

12.承认自己所知道的是局部知识,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给自己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这些问题,会逼着你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新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思想的开放,而不是去套过去的经验。

总之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改变:

1.给自己创造一个“场”。每天7:30之前起床,看30分钟以上的书。

2.接纳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譬如家长、学生的评价。努力改变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比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认真负责。

3.课题分离。享受自己的孤独,也承担自己的责任。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人生的过程,才是本质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作者:陈海贤

卡尔·荣格说过:“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全书分为五章,从开启你行为的改变,到走出人生的瓶颈,直到最后找到你生活的意义,绘制人生的地图。

如果说,我们的一生终其就是一个故事,那么绘制你的地图,就交给你自己完成。

你会发现:当你听了太多人的诉说,在告诉你怎么做,或者你去问别人的时候,最后,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如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管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你都是开心的,你都会有你的收获,而不是别人的。我们可以在未选择之前,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是要自己来做,做了选择就去做并行动,结果,顺其自然,它会发生。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停顿一下,思考一下,会不会还有别的解决方式?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或者不擅长的,试着用新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看看效果如何。

如果把人比作一部复杂的机器,把行为看作这部机器输出的结果的话,心智模式就是驱动机器的底层程序,人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为的改变,还离不开心智模式的有效运转。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的。一件事的发生,是客观的,当它已经发生了,你换一种思路去看待它,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有些人会想得乐观些,有些人会想得悲观些,有的人习惯从外部找原因,有的人习惯从自身找原因,有些人习惯想‘问题是什么’,有些人习惯想‘办法是什么’,这些具有惯性的想法,就是心智模式。

在白天,我们会在集体中,在夜晚,我们会回归于个人,但,不要太执着于自我。

当你把自我看得太重要时,会很受伤,当你把心态转变一下时,你会感到很轻松,想想他人,做一个倾听者也是一种能力,我们都太在于想表达自己,有时候,听听他人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也很重要。

没有什么是必须的,应该的,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本性,我们的个性,是每个人特有的。

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经写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你是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人生的过程,才是本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