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05
今日复盘:每天三件事
回顾、反思、探究、提升
一、今天完成了哪些工作
1、健步走+跑步+拉伸+跳绳第6天
未进行
跳绳第6天,早上起来按照惯例,上称看体重,有些小惊喜,比昨天早上少了0.5公斤,虽然我的称不是特别精准,但是肉眼可见的下降是真的。
这也足以说明跳绳要比跑步降体重快些。
据有人分析,每天跳绳1000个,一个月可以减重3斤。投入运动的初衷并不是要减肥,而是想让自己有体力和豆一起奋斗三年。
每周一次的郑州两地往返,在我察觉到有时候会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开始了跑步进城。
没想到,一旦开跑,运动优先级就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不是进入冬天,外面天气时好时坏,不能持续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我可能还不会选择跳绳来做为运动锻炼项目。
这之间,曾经跟着视频跳过广场舞,跟着做过课程训练,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跳绳。
尤其是这几天跳绳间隙不停歇地做拉伸动作,腿部不受伤,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除了看到体重下降的欣喜之外,节省的时间都被我用来读书写文,更是对我的奖励。
每天这样用闲余时间读点书,做点运动,日子过得还挺舒服。
2、读书
今天继续读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上篇部分已经读完,今天读下篇的第五章内容。
上一章作者解读的是“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今天将解读“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正文
下篇?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与智慧的交叉地带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第七章? 情绪力 ———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第三节? ? 关联:高手的“暗箱”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第五节?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一)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需要努力的事情,需要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案例一:
“Amy曹”,将跑步时间由一个小时调整到每次30分钟;将学英语时间由一个小时调整到30分钟。调整后的降低难度和标准的方式,是她坚持做下去的方式,行动力也持续增强了。让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内,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最佳的学习区域就是难易匹配,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容易,难易适中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健身、运动、阅读、学习,如果处在困难区,正确的做法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花时间梳理“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在这个区域里努力。
案例二:
这是一位高中学霸的父亲,他在孩子学习上采取的特别方法有两条。第一条,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第二条,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题,还要做正确,把自己不自觉地推到舒适区的边缘。
高知分子家庭的孩子,在学业上能够称霸,有的时候细想,真不是孩子自己占全部,更多时候在于父母的引导,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高考结束后据统计数字显示,高知分子家庭的孩子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我家豆如今虽然也上高中,成绩较高一时候有所提升,但是在听取意见时,虽然我已经学了并学到一些关于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且也应用了,但是,他仍然对我推荐的方式保持怀疑的态度,却对他爸爸给的建议,有更多的采纳。
或许,就是因为他爸爸是科班出身的,说出来的话,自带深切感受,他们之间更有认同感,更有说服力吧。
这位高中生爸爸对孩子的两点要求,可以建议豆用起来。
二)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不需要努力的事情,令人享受的事情,比如,有非常多的时间和金钱,那些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通常无法把握。
选择有约束的环境,让生活更充实。保持清醒,审视自己控制金钱的欲望能力,持续获取与自己匹配的财富和自由。
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和时间做朋友,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三)一切为了匹配
刻意练习的四要素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互联互通,最终都指向匹配。
要解决行动力中的问题,就要有行动目标,将大目标拆解为在拉伸区的,可以发现和收集的要点,可以行动的小目标。
在拉伸区,一个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注意力就越集中。
当目标清晰之后,“极度专注”就容易做到,通过自我测试、反思、错题本方式获得反馈,并不断优化自己的关注要点和小目标。
拆解大目标为小目标,在拉伸区练习,各个小目标实现,距离大目标也就不远了。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胡适的英语老师,出版家王云五先生自学英语写作的方式:
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将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翻译好后再与原文对比,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
豆的英文写作不知学校老师是如何教导练习的,但是这个方法可以建议豆尝试一下。这是深度学习的典范。
一)何为深度学习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最高层次为: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并不容易,要写出来,更多时候会觉得无从下笔。其实,这个时候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
需要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罗振宇的学习方式:每天写够五篇阅读心得,短短几个词就行。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过程就完成了。
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二)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3个步骤:
第一,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第二,深度缝接新知识;
第三,输出成果去教授。
让人难受或者做起来有难度的事情,才是产生收获的开始。对以上三步进行改进,可以是:
第一,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自己读经典、读原著,培养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
第二,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有的知识写出来。
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不要只是罗列书本上的要点。
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打磨一个主题或者观点。静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第三,反思生活。
《好好学习》作者成甲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能力。
持续反思生活细节,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
三)深度学习的好处
深度学习的几点好处,让人们不再浮躁,能磨练理智,还能提升跨界能力。
先培养底层知识和技能,花时间在某个领域熟悉知识和技能,拥有了某些才干,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深度学习,就可以获得跨界的知识和技能。
这段话,总结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现在所处的阶段,与许多平台上的新手相比,我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这个差距就不仅仅在于年龄上了,也包含在学识和见识上。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底层知识和技能。
而且,现在的阶段也仅仅是在学,如果想要提升,就要按照从书中学来的方式去做,去找反馈,这个道路无疑是艰难的,但是,它也正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无论能否有所成绩,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灵感。
只有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得足够深入时,灵感才会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
深度学习能让人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如果自己在一些领域的认知积累足够多,即使面对影视节目、娱乐八卦或者新闻热点,也能调动优秀人士的高级认知,把它们与有益的思考关联起来,产生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
四)为浅学习正名
浅学习是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与深度学习并不矛盾,对于二者的态度,更合理的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第三节? ? 关联:高手的“暗箱”
舞蹈作品《千手观音》,震惊了世人,无人不知,它是导演在七年采风过程中打磨出来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29个烟花大脚印“走向”鸟巢,“梦幻五环”这一幕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它是作者撕新白板塑料薄膜时产生的灵感。
它们的作者,张继刚,运用了大师们普遍的创作手法——把不远处不起眼的A,关联到近处需要解决的B,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关联,是高手们的秘密。
一)无关联,不学习
《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赵周提出读书三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它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罗振宇对新知识的缝接,就是关联过程。孤立的知识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比如,单纯阅读,只能获取新知识,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知识关联起来,写作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先行者在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起来。
二)事不关己,不关联
在关联时,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要,让一切与自己有关。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另外,还要明确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三)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关联能力能够让人加速演化,获取杠杆。实现路径有几条:
第一,手中有锤子。
对某件事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
第二,输入足够多。
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多走、多看、多读、多反思,丰富空白的头脑,犹如巧妇面对满屋子食材,随便就能弄出点花样。
之所以读每一本书都在精读,是因为脑子里的东西还不够多,很多思考习惯还没有形成。
第三,保持好奇心。
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
第四,常说一句话。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看书时候,如果找不出5个现象,他是不会罢休的。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读书的目的,除了学习新知,就是从别人那里获取改变自己行动的想法。
四)一切在于主动
主动使用“关联”,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进阶。
第五章有七个章节,这一次只梳理前三节内容,后面四节接下来一天梳理。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第五节?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二、遇到了什么问题
无
三、准备尝试哪些措施
无
四、今日反思
无
五、今日未完成工作
无
六、明日计划
豆信日更复盘三件套,读书健身,头条,听课、作业、卡片六脉神剑
豆信:0分钟,0分钟
日更:0分钟,0分钟
复盘:0分钟,0分钟
读书:0分钟,0分钟
健身:0小时,0小时
头条:0分钟,0分钟
课程:0小时,0小时
作业:0小时,0小时
卡片:0小时,0小时
?
这周参加了一个读书营,老师让我们讲讲自己做得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我快速地想了想,这几年也读了几十本书,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可既然这是成就,为什么它没有为我带来改变呢?既然是成就,我在书中学到了什么呢?
就拿《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来说吧!我觉得《认知觉醒》这本书非常好,于是我向我认识的人推荐,还把它送给了我的前领导。但对于怎么好,看完后我也全忘记了,只知道好。
于是今天重新拿起这本书,再次看起来,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是一部个人成长方法论的书 ,上市一年内加印15次,到现在销量已经突破了20万册,如今还在加速增长中,书中分两个大部分:上部分让我们学会内观自己,摆脱焦虑,实现愿望觉醒;下部分让教我们外观世界,学会借力前行,实现方法觉醒。
一 里清外明,消除模糊
模糊,正是人生困扰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清醒。
重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书中提出了模糊这个概念,这个模糊的表述很适合我之前的状态,让我很有认同感。每天也都是忙忙碌碌,但是好像没有做成一件让自己有成就的事情;做事情没有明确的目的、更没有规划;对做事情的效果也没有刻意追求,就是很随意,做到哪算哪,这就是我的状态,这就是书中所讲的模糊,这些模糊也是自己进步缓慢的原因。
对照自己,需要做的是:思考自己的真正热爱所在,围绕它确定一个目标,有方法有步骤地去做,真正做到里清外明,消除模糊。
反思后,我发现我喜欢学习、喜欢看书,但是书看了不少,感觉没有多少成长。对于怎样有效读书,我该怎样让自己清明呢?
二 对一本书,只学让自己有触动的
“书,如同作者的人生经验中凝结并滑落的水滴。”自从在一本书上邂逅这句话后,我对遇见的每一本书都恭恭敬敬,不管书的评分高不高,我都认真拜读、力求一字不漏,力求对作者的观点全部知悉,这样就导致我为了读而读,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想过这样的观点是不是适合自己,这样的读书能为自己带来哪些改变。所以书读了那么多,最后都成了一种浪费。
看完《认知觉醒》后,感觉书中到处是干货,所以我处处记笔记:怎样让自己情绪专注、怎样深度学习、怎讲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怎样在拉伸区学习……
这样写写画画一大堆,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搬运而已,即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这次重看此书,书中也提到了高手的学习方法:学习那些让自己有触动的知识。
对于一本书,凭感觉找到能触动自己的一个或者几个点,然后用理性把这一个点整明白、用起来就行,切忌想通篇拿下,那会导致贪多嚼不烂。
三 学习是为了让改变发生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读书的过程就是我们输入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观点、作者提供的方法,但到这里为止,我们只是通过书知道了一些信息而已。
想让改变发生,就需要用书中所学指导生活、把书中所学付诸实践。也就是把输入进行转化,实现输出。
实现输出首先是让书中所学与自己有关联,用书中所学去解释生活中的人和事,用书中所学帮自己做选择和判断,用书中所学指导生活,这些实践过的知识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能力。
之前一直是潜意识里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可是奈何行动力不强,所以会焦虑、会自责、会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没有自控能力,受不了诱惑。
这周,我用书中的方法制定了一个行动清单,写下日程规划,贴在了家里醒目的位置,提醒自己该做什么。目前亲测了这个方法,感觉自己掌控了生活,也没有那么多焦虑和自责了。
最后:“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如果你也渴望成长但很迷茫,一直努力但看不到希望,就来看看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吧,书中有做成一件事的心法,也有做成一件事的技法,帮你认清成长的底层规律,找到成长的方法路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