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一次生病的经历

摘要: 一次生病的经历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一次生病的经历小学生作文系列之一次生病的经历记得是在某月某日的一个周五,早上睡...

一次生病的经历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一次生病的经历

小学生作文系列之一次生病的经历

记得是在某月某日的一个周五,早上睡醒以后,突然觉得腹部很痛,在QQ讨论组里,告诉同事们今天请个假不上班了,然后在屋里等待疼痛的缓解,足足等了两个小时,只是稍作平缓。

当时躺在床上就在想,我要不要去医院看病呢?如果去看的话肯定要等很久,而且也不一定能挂上号,如果躺着过一会就好了,去看病会很折腾。其实我是个很懒的人了。

于是在讨论组里跟同事聊天,问问他们的预判,我觉得可能是胃病,看看他们觉得这是什么病,其中一个同事觉得可能是阑尾炎。我就觉得艾玛,这应该挺严重的吧,还是去看看吧。可是医院太慢了,拿出手机百度地图,查查附近应该有3个诊所,测了下距离,恩,就去最近的那个一百多米的好了。

一个人撑着病痛的身体,起床,然后步行到诊所,先说说诊所的布局结构。诊所有好多个屋子组成,首先进去的是开药和缴费的地方,再进去一个屋子是挂吊瓶的地方,有点类似网吧的座椅,每个座椅的侧下方有一个很小的空心柱子,用来插挂吊瓶的杆用的。这个屋子前方右边的门是医生问诊的地方,屋子不大,正前方是医生的桌子和坐在椅子上的医生,左侧墙角是一个可以躺下的床,用来让病人躺下检查病情的。右侧墙角是一个尿检的装置。挂吊瓶的屋子左侧的门是一个走廊,走廊右边有几个挂吊瓶的座位,左侧是一个护士配药的屋子,然后前方左转有一个楼梯是通往二楼的,二楼有个B超检测的房间和洗手间。

Paste_Image.png

先是排队等候问诊,到我的时候我就告诉医生我腹部右侧疼,然后医生问我是哪种疼痛,给了两个选项,我也搞不清,是哪种,然后没办法,就让我去做下B超和尿检,然后交了下费用,大概五十多元。交完钱后医生带我去做B超,用一种胶装的东西涂抹在我疼痛部位的附近(正反两面),然后拿着一个球状的仪器在我身上刚才些涂着胶状物品的地方游走,然后在一个屏幕跟前观察,身体内部的状况,觉得应该不是什么积水后,然后给我发了一个小盒,去接尿,做尿检。去WC拿着小盒接点尿送过去让检查。等待结果的时间是漫长的,等结果出来后,医生给下的诊断是有点尿结石好像,本以为是胃病,最后应该算是泌尿科疾病吧,算是点点意外。然后拿着医生给开的单子去交钱,到前台算下来记得是要300多吧。开了两盒药,然后三顿针(连着3天每天一顿,一顿包含两个屁股针和一个手背上的3瓶吊瓶)。然后拿着药去找护士让护士帮忙打针。

先是屁股上挨了两针,真是闹心,只觉得很是蓝瘦。然后找个座位去等着护士给挂吊瓶。手背上挨针的那一下,依旧是蓝瘦。静静的等待吊瓶里药水的落下。那个过程还是挺揪心的。看着同样挂吊瓶的人,人家有人陪,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上厕所了,得自己吧吊瓶拿起,然后上到二楼,推开厕所门,再把吊瓶放到衣服钩子上,然后再方便,完事后再拿起衣服钩子上的吊瓶下楼。因为打的针有种增加尿意的感觉,虽然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去厕所的次数却特别频繁,好多次都是开门的时候,发现血液顺着输液管回流出来一些,看着自己的血回流出来,觉得好心疼。想起小时候打点滴的时候有家人陪着,就觉得现在好不容易。等终于打完了以后,就去吃了碗好吃的馄饨。

这还仅仅是第一天的过程,本来以为挂吊瓶应该效果好,见效快,可是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依旧感觉疼的时候,心里只是觉得特别委屈特别难过。我开始怀疑,医生给我开的诊断“正确吗?靠谱吗?”。内心甚至有点失望,花了将近四百元,如果病还没看好,而且挨了那么多针眼,情绪真是糟糕透了,但是没办法,三顿的针,试试看吧。反正钱已经花过了。到了快中午的时候,我依旧去打第二顿。当我走进吊瓶区的时候,告诉护士我来挂吊瓶,护士念出了我的名字,我真的觉得好惊讶,因为在我印象中,一天要处理那么多病患的护士,竟然会记住我的名字,依旧是两个小时的煎熬,打完了这一天的针。

当第二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好怕,第三天起来会是依旧的疼痛,可是那又如何呢?一样要挂完最后一顿针。怀着满满的忧伤,我睡下了。等第三天起来的时候,再没有遇到疼痛感,我真的觉得自己好幸运,或许我是病好了呢,到了快中午的时候,我依旧去挂最后一顿。以为故事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可是最后还是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我挂吊瓶的过程中走来一对情侣,坐在我的侧方,当我的吊瓶剩最后一点点就要空了的时候,我着急的喊护士,来帮我拔针头,可是喊了半天没得到反映。那对情侣中的男生就说让我喊医生,可能护士不在,于是我喊了医生,帮我拔出了针头。

回过头来,觉得真是生病了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才知道自己是有多么的孤独,多么希望有个人会来看望自己。可是,独来独往的我早已习惯这种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性的不与他人深交,将自己放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去努力的成长,试图让自己更加优秀。或许从小是这样吧,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和没有那种想要的安全感。有时候觉得一个人,不用牵扯那么多的事,活的自在,有时候,也会觉得一个人很孤独。可是不管怎么说,既然选择了,就努力的折腾吧。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在雨中努力的奔跑。

我讨厌诊所里那种孤独的感觉,讨厌那种病痛的感觉。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是我决定向自己立起一个flag。每天晚上坚持慢跑。如果能养成习惯,就推广到早起,坚持锻炼。累点不可怕,但是诊所里那种孤独却好可怕,愿我身体健康,不再得病吧,为我这孤独路上的一点小小心愿和期望努力。

“我住院7天,病房里的人间真实,太狗血了…”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2篇职场文章陪你成长哦。

作者|杨小米 编辑|小刘

来源|遇见小mi(ID:yujianxiaomi2015)春节前,我们写作课的老师苏末,做了一个小手术,住院7天,作为好友,我很担心她,但她自己心态调整得很好。

她还和我开玩笑:“大概都住得太无聊了,一起的病友开始主动自曝隐私,细节说得可清楚了,我都不知道咋反应。”

苏末很是感慨,病房里才是收集写作素材的最好地方,太真实,太狗血了。

01

有一个阿姨,老伴不在了,日子过得一般以上,没有退休金,但有套大房子,价值100万左右。

她有2个女儿3个儿子,大女儿送人了,后来其他孩子找到大女儿认亲了,这个女儿过得很好,在市区有几套房子,还有门面房出租。

3个儿子,大儿子做生意亏了,欠好多钱。

二儿子过得最好,最有钱,但儿媳妇精明,不该自己出的份儿,一分不多出。

小儿子和小女儿(留在家里的唯一女儿)一样,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没什么钱。

阿姨住院后,在医院照顾的是她小女儿,送出去的大女儿一直没来看望,阿姨很介意这个事,一直在病房里咒骂。因为认亲后,大女儿的孩子们结婚生子,各种往来,她都随礼了。

事实上,因为疫情,住院,只能留一个人陪护,尽量不让亲戚来看望。如果来了,要把患者推出病房见,反正有很多要求。

这个被送走的大女儿,给她打过电话的,说要来看望,她不让人家来。但是人家真听她的话不来了,她就开始骂。

过了几天,这个女儿还是来看望她了,还给了1000块钱,待了大半个小时说回去上班就走了。

大女儿在的时候,她表现可好了,很善解人意。

结果人一走,这个阿姨又开始骂,说,“还是跟她养母近,我这都要手术了,她还上班。”

她还总拿没送出去的小女儿对比送出去的大女儿,嫌弃大女儿跟她不亲,跟养母近,就养母一直跟着大女儿住这事,抱怨过好多次了。

作为外人,我们听下来,觉得这很正常,你都把大女儿送人了,人家养母把她养大,她当然要和养母亲了。

阿姨抱怨,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阿姨对钱很看重,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是她衡量幸不幸福的标准。

比如,她有一个熟人同时住院,她就感慨人家家里有钱。平常聊天,问苏末和隔壁的病友,也是问工作、收入以及家庭条件,夸的点都是那么能赚钱,你爸妈公婆都享福了。

她这几个孩子,最有钱的应该是送出去的大女儿,她看女儿的养母享受到了好处,而她自己得到的少,心理不平衡,就抱怨,或许还有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后悔——要是不送出去,我肯定跟着享福了。

简直没有道理可讲,她不想想,为什么送出去的大女儿能成才,过得好?肯定是人家养母付出了很多呀。

可这就是阿姨真实的想法,她并未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行为模式,对自己很宽容,对别人要求很高。

02

我问苏末,这个阿姨平常在病房里,是不是一直骂骂咧咧的,各种抱怨?

苏末说还真不是,是一个很乐呵呵的老太太,还总关心苏末,说年轻人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阿姨也吐槽医院不好,说医院糊弄人,不负责任。客观讲,医院其实挺负责的,病人多,还要综合考虑病患的情况和突发情况,手术排期肯定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但她见了医生护士又特别客气,各种客套话。

阿姨为什么不直接沟通呢?比如大女儿打电话,可以说,你先忙,等你有时间再来看我。如果有什么要求,也可以直接和医生护士提,就算提了被拒绝,起码也开启了对话。

我发现这一点,很多人都很难做到,我们似乎从小被教育要客气,有什么想法不敢直接表达,但是内心又真的有需求,需求不能被满足,就各种抱怨。

我想到几年前,我想给妈妈送一个礼物,我还多坚持了一会,她一直说“买那些干啥,浪费钱”,我以为她就真的不想要。

过后,她给我爸爸说,其实她很想要,但不好意思开口接受。

最后,我和妈妈沟通后,还是买了礼物送给她。我们家人都知道我的风格了,不用刻意和我客气,我送你是真的想送,你不要,我就相信你真的不要。

不仅家人,朋友也知道我这样的风格,找我办事,答应了肯定就认真办好,拒绝了,那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中,多一份觉察,看看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也看看对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如果没有什么契机触发改变,都是很一致的。

这个阿姨,我觉得人真不坏,可是她的行为模式很一致,在电话中和见面时,对大女儿各种理解,背后就抱怨,对医生护士也是。

如果站在道德高点评价阿姨, 除了获得一点内心的优越感,没啥意义,而是看看阿姨的行为。(这也是我经常用于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阿姨表示理解,是“应该”模式,我应该如此做,而“抱怨”是她背后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如果总是这样知行不合一,内心的委屈、愤怒会积攒下来。

03

阿姨一直拿小女儿的贴心来对比,客观来说,小女儿的照顾并不精心,一天都不怎么在病房,回来就是不停打电话。陪床也是晚上十点后才见人,有时晚上回自己家,阿姨就没人陪床了。

住院的一周,这个阿姨,有一半的时间需要禁食。

另一半能吃饭的时间,也没见小女儿有多贴心。有一次,她直接给阿姨说,“你中午别吃饭了,这些面包蛋糕对付一下吧。”

大多数时候,到了饭点,都是苏末老公和隔壁床问要不要帮她打饭,顺手帮着带过来。小女儿亲手买饭给妈妈送过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这个小女儿,把她妈妈照顾好的心是有的,并且特别能揽活。

她和其他兄弟打电话时,说话特别大方,让人觉得不差钱,说她妈看病,钱她先垫上,回头再算。

事实上,她自己又拿不出来这么多钱,最后,阿姨没有办法,让小女儿去取自己的存款。

我好奇这事,苏末怎么知道的?实在是小女儿打电话声音太大,不想听都不行。

这个模式也很有意思,就是日常中,我们说的打肿脸充胖子,自己没有能力,可能为了得到认可,为了所谓的面子硬上,让自己很辛苦,过后还会标榜,“看看咱妈生病,都是我照顾,钱也是我垫付。”

很多时候,我们坦然接受自己没那么强大,不是无所不能,示弱也不一定是坏事。

就像自己亲妈生病了,告诉兄弟姐妹,我可以照顾,但是确实没有那么多钱,一家先出5000元,不够了再对,剩了退回来,也未尝不是一种让大家都更舒服的解决方式。

以小看大,一个人在家庭事件中的处理方法,底层逻辑还是行为模式,如何和家人相处,也会如何与社会里不同关系相处。

而一个家庭很多时候,就是各种关系的缩影,要处理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4

除了这个阿姨,还有一个大姐,第一段婚姻,是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还是跟男的结婚了。

后来男的出轨了,俩人就离婚了,生了一个儿子,在农村老家跟着奶奶生活。

后来,大姐又结婚了,生了小儿子。

再婚之前2个月,她去看了一次孩子,从此再也没去看望过,现在已经3年没有见过大儿子了。

说起来这事,大姐很难过,很想大儿子,但没有联系的打算,说自己有难处,没赚什么钱,靠着现在的老公生活,也帮不上大儿子什么。

只说等小儿子大一些,自己能出去工作,等大儿子以后找过来,她肯定要操心,给孩子出钱的。

大姐把自己说得很弱势,身不由己,但事实上,明显不是这样,她在家里地位很高。

再婚的时候,婆家给了彩礼,也在县城给买了房。结婚后,大姐什么都不用做,就跟婆婆一起带孩子。

老公开货车月入过万,公公在工地垒墙,也是技术工,月收入七八千。家里开销不花小两口的,老公赚了钱也给她。

她老公对她言听计从,她生病了,老公白天黑夜都陪着,随时听候差遣。办理住院后,她第一件事就是使唤老公给买了两大包自己爱吃的零食。而且她自己花钱很随意,从不吃食堂,都是外卖点自己想吃的。

手术后,不能乱吃东西了,老公一天三顿饭都是去护士站问询她能吃什么,以及她想吃的东西中哪些可以吃。老公吃饭自己出去吃,怕她眼馋不能吃,难受。

她想孩子了,还想让老公开车把婆婆和孩子接过来,让她看一眼。后来她老公和婆婆都劝,说别折腾孩子了,她才算了。

每天给婆婆视频好多次,问孩子的状况,指挥婆婆给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她婆婆态度特别好,儿媳妇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手术前,她老公被她撵回家,做手术前一天回来的,这中间,她给大家讲了她的“不容易”,本来自己不想再婚的,是怕妈妈担心,不想惹她生气。可是语气听下来根本不是无奈的表述,而是炫耀。

还有,说起和前夫离婚的事,她一开始是想要孩子的,她妈妈说可以给带,但她弟弟坚决不同意,因为他两个孩子都是妈妈带着。

总之,不是她不想要,而是弟弟反对。

苏末和我分析,本质上大姐对自己独自抚养孩子这事是害怕的,退缩的,别人的阻扰让她内心松了口气,但肯定不能承认嘛。

我相信大姐的难过也是真的,但只是为了缓解内疚之情,显得自己没有那么无情。我从来不相信,类似“世上没有不疼孩子的妈妈”这种话。

我听了这个事儿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他亲妈,哪怕不能长期带着一起生活,每个月看一次总可以呀。

的确说起来,有很多难处,比如现在的家庭不希望她和前夫一家有牵扯,更不希望她去看孩子。可是,如果一件事足够重要,总会想到办法的。

现在电话、微信那么方便,每周视频总可以;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网上买点学习用品给孩子寄过去;去孩子学校门口,带着吃饭.....

这样的事,有时真让人难以理解,可就是那么真实地发生在身边。

这让我想到在一个心理学工作坊上,听到的类似的故事,而老师的反应:“你看她的样子,是容易被欺负的吗?”

我们看人真不要看她说什么,而是看她做什么。

杨颖律师说,每次她办理离婚案子,看到双方争夺抚养权,她内心里是开心的,因为都想照顾孩子,最无奈的是,谁都不想要孩子,只能综合看判给谁,哪怕判了,之后孩子多半也是给老人养了。

病房里还有更多故事,除了以上很深刻的,还有一个老太太,特别害怕医生查房,如果要新开药和出新的治疗方案,先问得花多少钱,能不能报销,说自己没钱。

其实,她就怕被医院坑了,说来医院就身不由己了,只能任人宰割。

从这一点也理解,医生的不容易,想要患者信任,有时很难,而不被信任,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预期好......

这些发生在病房的人间真实,也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我有时在想,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只能改变自己。

我经常告诉自己,好好工作,多赚点钱,多承担一些责任,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力所能及,再多照顾一下大家庭,身边的朋友有需要,能伸出援手,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好一些了吧。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