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作业怎么办(不写作业怎么办的顺口溜)
95后老师写48条“打油诗”点评每个学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李程成为48名学生写“打油诗”评语
学生展示自己的报告书
家长和孩子一起看报告书
“白净斯文俊逸非凡,机灵聪颖让人心欢。只是一手龙凤笔画,惜叹徒具雅士形骸。”暑假一开始,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一则班主任写的“打油诗”评语,引起许多家长与网友的好评。“好有才的班主任。”“这位班主任太用心了。”“这是哪里的班主任啊,我们要转学过去。”
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到了这些“打油诗”评语的撰写者——李程成老师。今年23岁的她,是生态园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作。在记者再三要求下,她才接受了采访,介绍了撰写“打油诗”评语背后的故事。
送给学生的暑假礼物
李程成1997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师行业才一年有余。“这是我毕业后带的第一个班级。虽然我与班里的学生才相处一年时间,但是我们的关系亦师亦友,不上课时都把我当成大姐姐一样谈心玩乐。”李程成告诉记者,她是年轻教师,更能了解学生们的喜好和“小心思”。再加上自己的性格活泼开朗,很容易和学生们玩到一起。“我们班小朋友可爱懂事,有时甚至把我当成小朋友来照顾,对我非常体贴,我也想对他们好。业余时间,我几乎把心思都花在这帮孩子身上,经常会设计一些惊喜带给他们。”
眼看这个学期又将结束,李程成就开始思考要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惊喜?她决定创新评语写法,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感觉。“其实评语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用来鼓励鞭策孩子的。”李程成说,“太老套的评语,我写得费劲,孩子读得也没耐心,而且看完就忘了。不如每人送他们一首‘打油诗’,朗朗上口又个性鲜明,希望他们能印象深刻并且牢牢记住。”
虽然李老师平时对每个孩子的性格、喜好、优缺点都“了如指掌”,但是要想用二十几个字概括出对孩子的评价,还要句句押韵,这并非简单的事情。李程成坦言,全班48名学生,为了写好这48条“打油诗”评语,她花了整整三个晚上,查字典、搜百度……能用的“招”全用了,最后写出的评语自己还算满意。
“一针见血”直言学生优缺点
“才思敏捷无人能及,口惹悬河让人称奇。一看作业潦草至极,可叹!可叹!如此陋习早日摒弃。”对于班上聪明机灵但字迹潦草的孩子,李老师用诙谐的语言来提醒,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武同殊(化名)同学平时在班里勤劳上进,但是遇事冲动,经常与同学产生摩擦,李老师这样评价:“纯真勤劳不怕苦,就是脾气有点虎。为人处事多沉稳,友爱团结好相处。”不仅点明学生优缺点,还给予了建议,小小的打油诗包含了一片师心。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才艺加身的孩子,李老师更是不吝赞美之词:“舞姿翩跹如玉颜,秀雅灵动声亦纤。若能静心勤思考,明珠光尘是今天。”“临帖挥毫毅力坚,笔墨横姿非等闲。明理善辨胸有志,终有一日他人羡。”李老师用爱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
“轩然霞举鸿鹄志,砥砺前行必有为”“勤思好学求真知,璀璨之日尽可待”“川行山止不言弃,万般磨砺始成金”……诸多美好的词语汇成声声祝福,表达了李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与期盼。
“其实,我写的都是些简洁明了的语言,既浅显易懂,又个性鲜明。孩子和家长能快速阅读又记忆深刻。”李老师说,“好在平时与这些孩子打成一片,每个孩子的特点还是在心里的,因此在放假前一天晚上,这些评语都顺利写完了。”
家长回复打油诗评价老师
李程成说,她只是把“打油诗”评语当作一次尝试,报告书发到学生手里之后,只是感觉完成了一项常规工作。可是,学生和家长的反应令她有些意外。
就在发完报告书的当天下午,有位家长在微信上给李老师留言:“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儿子写作业天天都要我催?你分析得太对了……真的,太有才了!”
记者了解到,这是班级学生奕凡(化名)妈妈的留言。李老师给奕凡写的评语是:“年家小儿俊朗聪慧,身量品格出类拔萃。奈何课业需要人陪,早点长大别让人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小奕凡在家写作业时自律性太差,总要家长催。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给李老师微信留言,“老师,暑假回来,我写的字会和人一样帅!”让人忍俊不禁。
就在昨天下午,李程成接到了一位家长发来的信息,她打开一看,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这位家长也写了首“打油诗”来评价她:“才识卓群年岁不大,教学育人不在话下。操碎心力终有回报,感激之情难以表达!”
李程成告诉记者:“看到这首诗,我感觉特别幸福,特别温暖,感觉自己的工作被家长认可了。”
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说起作业,那是学生的心头之疼,他们编了好多顺口溜来调侃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作业滚滚来。
孩子们,作业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做?怎样做?老师全告诉你。
一、作业是怎么来的?
由此可见,作业之多,已经为学生深恶痛疾之,甚至被污名化。但是作业真的有那么可恶吗?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辞海》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其实,最初是没有学生是没有什么作业的,直到1905年,一位名叫Roberto Nevilis的意大利教师为了惩罚一个学生而给他额外布置了在家里做的作业,谁料这一举措让该学生的学业成绩突飞猛进,于是作业作为一项能大幅提高学习成绩的措施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有运用得越来越极致的趋势,以至被学生和家长诟病。
二、为什么要作业?
《教育大辞典》把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业一经发明就被保留下来,并在课堂和课外中沿续了几百年,我想主要是因为它有多种作用。
1、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老师讲,学生听,如果不用作业加以检查,根本不知道哪个学生掌握了,哪个学生没掌握。用作业一检查,就知道谁懂了,谁没懂,就可以因材施教了。
2、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听课主要是动眼动耳,而作业则还要动手,做作业的过程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业要想做出来,就必须动脑去思考,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即使是课堂上听懂了,回家做一遍相关知识的作业,就能把学到的知识再巩固一遍。
三、语文要做哪些作业?
1、每课练习。每一篇课文都有相关的配套练习,做了可以很好地巩固对这一篇课文的理解。
2、课外练习。如果是跟在相关课文后的配套课外练习,难度一般与课文相当,是检查对这一篇课文的理解的迁移程度。如果是一个单元的或一个学期后的课外练习,那检查的是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内容的理解迁移程度。
3、专项作文训练。作文占了整个语文卷的三分之一分数。有各种写作训练。
4、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为了培养学生走进社会,动手动脑的能力,会为学生设计一些语文方面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到工厂、社区、大街上去采访、调查,并完成一定的语文任务。
5、综合测试卷。为了迎考而进行的综合性练习,一般以试卷的形式出现,里面有考试涉及到的各种题型。
6、名著阅读练习。包括读名著,做相应的摘抄,还有写研究性的文章等。
7、口头作业:比如背书、记生字词,读课外书等。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学科,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所以语文作业是最多样性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错,而主要涉及语文运用怎样更好,所以最为复杂,难以表达尽意,所以很难完全答对。这使得学生觉得语文题做起来没有像其他题那样畅快。除一些知识性的题目,语文作业很少有能完全答对,或完全答错的情况。换句话来说,学生用三分力气和用十分力气做出的答案可能都只是半钩。所以语文作业,学生很容易不认真。
四、怎样养成认真做语文作业的习惯?
虽然学生做出的语文答案通常只能得到半钩,但事实上在考试中,同样是半钩,扣的分数肯定是不一样的。认真作业和不认真作业得到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都还不是完全一样的。下面重点谈谈怎样认真地做语文作业。
(一)总的原则:先复习后作业。就是在做语文作业之前,先把当天老师讲的内容都复习一遍,再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基础上再去做家庭作业。这样做的好处有:先复习再练习,能减少翻书次数,这样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做作业过程中不许翻书,这样就能进行尝试回忆,有利于巩固所学内容。
(二)语文作业完成具体要求:
1、写得要工整。书写的重要性前面专章提过,这里不再赘述。认真书写,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能把书写成果巩固下来。很多同学七年级时,书写还是工整的,但是随着作业的增多,书写越来越潦草,到九年级毕业时,字就越得极潦草难看了。字可以越练越好,也可以越练越差的,关键在态度。
2、做作业要快。完成语文作业一定要限时,在规定时间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做语文作业,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整道阅读题最多就是二十分钟时间,一篇作文最多就是五十分钟。把时间拉得太长,又不利于自己的休息,也不利于提高考试成绩。很多同学考试时间不够,就是平时没有限时作业的习惯。
3、做作业要对。做题前一定先要认真审题,圈出关键词,确保已经完全理解了关键词的含义再动手答题,这样才能做到答其所问。如果所答非所问,写得再多,也是枉费心机。
4、做作业要有法。在确认关键词后,头脑中马上要回忆一下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做题时要保证是依照方法,有条理地回答问题,这样做出来的答案才会比较全面。
5、做作业要有反思。语文作业的批评特别慢而且费时,现在很多作业,老师改不及就直接把答案发到学生手中,不要认为这是老师不负责任的做法,于是自己也放弃。老师批改只是帮助老师掌握作业情况,老师打不打半钩,其实对学生来说作用不大,最关键的是学生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作业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所以学生拿到答案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随便抄一下答案了事,而是要通过对比答案,发现自己做此类题的漏洞,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
如果这样做了,才能叫做认真作业。
总结一下: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做语文作业?语文要做哪些作业?怎样认真地做语文作业?其中第三块内容最为重要:语文作业要写得工整,做得快,做得对,按照方法做,做后有反思,才能叫做认真,这样的作业才能有效果。
最后,愿每一位老师都给学生做适量的作业,愿每一位学生都认真作业,否则成绩不好,老师只好多布置作业,作业越多,学生越不认真做,于是走进了恶性循环圈,形成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怪像。
最近,一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灵魂拷问:“我们小时候那些顺口溜,到底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为什么全国都一样?”
评论里,有2万人不约而同地表示费解。
费解的点是,当年网络并不发达,这些顺口溜是怎么火遍全国,并达到高度统一的。
别急着否定,先看看下面几个顺口溜再说。
“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
“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对不起,没关系,放个P,臭死你。”
是不是大脑条件反射出下一句,所以说,别忙着Diss微博上的杠精了,谁小时候还不是“杠精”鼻祖?
以及这些充满“黄暴”的猥琐版本:
“在我心中,你是一颗大葱,把你剁吧剁吧切吧切吧扔进茅坑。”
"星期六的早晨雾茫茫,捡破烂的老头排成行。警察一指挥冲向垃圾堆,臭鞋破烂都往嘴里塞。“
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从谁开始,顺口溜成了几代人的精神必需品,豆瓣还为此成立了一个小组,“顺口溜世界文化遗产推广组织”,这帮人天天不干别的,就彼此Battle顺口溜。
今天这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个未解之谜——为什么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全国的顺口溜都一样?
一、刻在灵魂里的那几句顺口溜
上网搜了一圈,发现让大家心心念念的顺口溜,有这么几种:
01 取代脏话功能的顺口溜。
它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逮着身边的小孩,进行没有理由的人身攻击。
XXX的头像皮球,一脚踢到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卖皮球,卖的就是XXX的头。
你打我,我不怕。我上北京找我爸,我爸变成奥特曼,把你家踩得稀巴烂。
02 催你早熟的顺口溜。
没想到,很多小屁孩对男女关系的认知,竟是来源于顺口溜这一艺术形式。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追,四年级的美女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情侣一对对 。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他妈的学费真够贵,不如走进黑社会 。杀人放火我都会,还有美眉陪你睡。
03 朋克式的Diss学校、家长和老师。
它是朋克精神的重要体现,抗议的方式离不开炸药包和炸学校。
我去炸学校,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要炸学校,谁也不知道,一拉线,往前跑,扑通一声把学校炸没了。
04 尺度升级的“屎尿屁”的顺口溜。
体现了我们对“屎尿屁”惊人的热爱,“茅坑”和“放屁”是互呛的最高等级。
被窝里吃,被窝里拉,被窝里放屁,蹦爆米花。
半夜三更,厕所没灯。起来解手,掉进茅坑。与蛆搏斗,与屎抗争。没人救你,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你,厕所安了灯。
二、顺口溜最兴盛的时代
很多人好奇,顺口溜到底是谁编的。即使网络不发达,还是高效率地洗了全国小学生的脑。
这个“始作俑者”无从考证。但往前看,最早的顺口溜,并不是以小学生互呛为主题。
打从1969年起,就有了“流氓”的顺口溜。
“xxx的队伍排成行,端起机关枪,冲到女茅房,脱衣服脱裤儿耍流氓。”
此时的顺口溜,还是与粗俗的情色主义联系起来,后来的顺口溜俨然文明了很多。
20世纪90年代的顺口溜,已经从单纯的民间口语韵文,演变为戳破社会丑恶嘴脸的刀子。
比如: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的老婆背靠背,老婆告到纪委会,书记说:“该喝的不喝也不对”。
你听乐的同时,眼前浮现出一幅腐败分子图鉴。
2000年左右,是你最熟悉的顺口溜时代,大批校园顺口溜横空出世。你所背的熟练的版本,大多都是这一时期编排出来的。
顺口溜怎么传的?大多还是用嘴。有网友说,一到周末几个大点的孩子,就互相串门教说顺口溜。背不下来还被笑话。
除了口口传播,还有不少是来自于流行歌曲和电视剧。比如,暗黑版的生日快乐歌,“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发霉,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半身不遂。"
还有最常见的是,“小燕子飞,五阿哥追,尔康爱上了夏紫薇。”活生生的一场人间惨剧。
青春读物、小人书也是汲取灵感的源泉。朋友是《幽默笑话大全》的忠实拥护者,她说每期内页都有当下最火的顺口溜,为了背诵,当时班里好多人还特意找个小本认真抄写。
当年的《少年大世界》,内页有很多顺口溜集锦
在《淘气包马小跳》中,有喷女生外貌的原始版本。“夏林果一回头,吓死河边一头牛。夏林果二回头,大庆油田不产油。夏林果三回头,乔丹改打乒乓球。”
这些都是小学生的改编素材,换换主角,换换措辞,一个适合自己的顺口溜,就应运而生了。
当我们说着这些经典顺口溜,网上的顺口溜却在悄悄更新换代。现在在网上搜“顺口溜大全”,都是没听过的。
顺口溜,最后的高光年代,定格在了2000年前后。那一年,90后是顺口溜的主力军。
这些说顺口溜的人,最小的也到了法定结婚年纪了。
三、顺口溜为啥快速普及全国
作为民间口语韵文,顺口溜在语言上韵脚明显,非常有记忆点。如,“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大伞,我有大头。“
小学生学古诗文那点热情,全用这了。不押韵,何来艺术感?
爽也是核心。你天天被作业折磨,还有家长在你耳边絮叨,压力这么大,又不能骂人,怎么宣泄?说顺口溜。
平时你烦的那些事,全在顺口溜里了。伴着节奏感的摇摆,一口气说出的那一刻,无比解压。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几乎引起了全国小学生的共鸣。
互喷的顺口溜,也缓解了小孩“想骂又骂不过”的心,不管你承不承认,现在说一说,还有种“爽”感。
四、顺口溜其实是一种谣言
早在古代就有童谣乱人心的例子。
董卓死之前,长安的小儿们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预言董卓将死。这件事儿还被写进了《三国演义》里。
可见,有些童谣除了纯扯淡,还是有迹可循的。
不只在中国,很多国外童谣也反映真实故事。比如:《鹅妈妈童谣》里的肢解类黑色童谣。
比如: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
And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
大意就是丽姿举起斧头砍了母亲四十下,然后意识到之后又砍了父亲四十一下。
但实际上,两位被害人并不像童谣唱的被砍了八十多刀,实情是一共砍了29刀。唱成40和41刀也许只是为了押韵而已。
为了押韵,顺口溜什么都干得出来。
我们说的顺口溜,也带着某些“灰色”的影子。
早在2003年左右,就有新闻报道第一次把这些粗俗的顺口溜定义为“灰色民谣”:带有不健康色彩的童谣。那时主流观点普遍认为,要扭转这种有害儿童身心的趋势。
但这种外界定义的“灰色童谣”,并没受到干扰,依然一代代传了下去。
为啥停不下来?因为它囊括了我们粗俗、但有点小趣味的童年。
在当初的压力下,除了玩游戏,说顺口溜是我们少有的解压方式。
“屎尿屁,动不动说死,攻击爸妈老师小伙伴”,是因为没有禁忌没有概念,所以能随口说出来。这些成人所不齿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认为最好玩的事。
因为天真所以无所禁忌。
那时的你,活的比现在“刚”多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