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 正文

东亚国际期货直播间

摘要: 东亚国际期货直播间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午评」油脂表现强势棕榈油大涨5%铁矿自7月中旬以来累计涨幅超20%,下面...

东亚国际期货直播间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午评」油脂表现强势 棕榈油大涨5% 铁矿自7月中旬以来累计涨幅超20%,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同花顺期货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东亚国际期货直播间1

商品期货大面积上涨,油脂板块表现强势,棕榈油大涨5%,豆油涨3%;铁矿大涨4%,自7月中旬以来累计涨幅超20%。纯碱、PVC、棉花等涨超3%。沪镍、不锈钢、鸡蛋跌超2%。

【行业要闻】

证监会:大豆系列期权今日上市,大豆产业链迎来新避险工具

今天三个期权品种共计挂牌840个合约,其中,黄大豆1号期权挂牌共160个合约;黄大豆2号期权挂牌共408个合约;豆油期权挂牌共272个合约。据了解,黄大豆1号是国产大豆,黄大豆2号是进口大豆,这两种大豆构成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原料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天上市的三个期权再加上2017年上市的豆粕期权,连同相关期货品种,完整覆盖了我国大豆产业链,为产业提供了完整及更精细的价格发现及风险管理工具。

大商所严绍明:加快期货品种创新

8月8日,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和豆油期权在大商所挂牌上市。大商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严绍明指出,它们将和已经推出的大豆系列期货和期权产品一起,助力育好中国大豆“金种子”、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影响力。下一步,大商所将在确保三个豆系期权平稳推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服务产业的方向,加快期货品种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效能。

钢银电商:全国钢市库存环比减少2.31%

钢银电商:本周城市总库存量为1064.36万吨,较上周环比减少25.19万吨(-2.31%),包含40个城市,共计142个仓库。①本周建筑钢材库存总量为576.16万吨,较上周环比减少19.21万吨(-3.23%),包含31个城市,共计84个仓库;②本周热卷库存总量为298.07万吨,较上周环比减少7.71万吨(-2.52%),包含17个城市,共计49个仓库。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22年度我国进口大豆9100万吨

海关数据显示,7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788万吨,比6月份降低4.5%,较上年同期的867万吨下降9.1%。1-7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5417万吨,同比减少5.9%。进口需求降低的原因在于大豆压榨利润不佳,消费需求疲软。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767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670万吨,降幅为8.0%。根据船期监测,预计8-9月份我国进口大豆1430万吨,低于上年同期的1636万吨,为过去5年来同期最低水平。预计2021/22年度(10月至次年9月)我国进口大豆9100万吨,低于上年度的9653万吨,预计2022/23年度进口量增至9500万吨。

【机构观点】

棕榈大涨5%!机构:油脂走势仍偏空

今日油脂板块表现强势,棕榈大涨5%,价格触及8400元/吨关口;豆油大涨3%。

油脂整体反弹,尤其是棕榈油这边反弹的比较厉害,棕榈油前几日跌落的比较厉害,再加上产地基本面虽然利空,但是政策及消息面还是层出不穷,对市场情绪影响比较大,所以近期波动比较剧烈。

大陆期货认为,目前油脂处于产地端偏空为主,国内基本面供需双弱的格局,虽然库存很低,但是整体需求也十分有限,本就淡季的消费在疫情反复的影响下雪上加霜,而且过高的价格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油脂的需求,随着价格的回落,目前国内需求渐渐好转,但是在中秋之前可能难以有很大的起色。而且马上下周就要公布MPOB和USDA的月度报告,从目前的市场预估来看棕榈油还是继续偏空,美豆的市场消息则多空交织,目前推荐还是逢高沽空,注意止盈止损。

上海东亚期货也看空棕榈价格。此前国际棕油暴跌反应印尼的胀库压力,消化库存仍需要时间;不过价格暴跌对产地的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从印尼和马来的月度产量来看产量恢复并不够好。国内油脂供需双弱库存低,1-6月油脂累计进口同比降66%,消费出现同比23%的下降,后期随着棕榈油的进口量会上升,而消费端的环比回升速度仍较慢,国内油脂库存有望逐步回升。

低位暴涨20%!铁矿为何这么强?

近期,铁矿石价格持续走强,自7月18日以来,累计涨幅超20%。上涨逻辑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宏观因素。美联储7月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而国内7月底政治局会议首提“保交楼”,房地产担忧有所缓解。在国内外宏观风险均已释放的背景下,前期市场悲观情绪逐渐修复,驱动黑色金属集体走强。二是钢厂复产预期。钢厂利润近期迎来明显改善,根据即期成本核算,部分品种吨钢利润已升至400元以上。加之钢厂铁矿石库存处于历年来同期最低,钢厂复产与补库预期将带来铁矿石需求改善,这是驱动本轮铁矿石价格上行的主因。

宝城期货认为,后续铁矿石价格将再度承压下行。市场情绪回暖叠加钢厂复产预期,支撑铁矿石强势反弹。不过,目前国内铁矿石终端需求依然疲弱,并且铁矿石价格回升已较好兑现复产预期,需求利好效应不强。相反,铁矿石供应如期回升,并且未来增量显著。笔者由此预计,中期铁矿石基本面仍会转弱,上行驱动不强,预计后续铁矿石价格将再度承压下行。

东亚国际期货直播间2

白糖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是近年来,白糖成本与价格长期倒挂

白糖现货价格持续下跌!

“甜”蜜的产业,为何“苦”不堪言?对此,记者到我国最大的蔗糖产区——广西进行了调查。

1

白糖价格倒挂 糖企亏损苦不堪言

进入6月,广西2018/2019榨糖季已经宣告结束。明阳糖厂没有了往日的喧哗,只有零星几个工人在检修机器。此时,糖厂副厂长黄海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因为白糖价格的持续低迷,已经给他们糖厂的经营带来了困难。

南宁糖业明阳糖厂副厂长 黄海:第一是甘蔗支付的问题,没有钱支付给农民;第二是对下一步的检修可能有影响,没有资金来投入进行技改,还有检修,这样可能对下一步的经营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无论是产糖成本,还是产糖率,明阳糖厂都是最好的糖厂之一,它们在2017/2018榨季投入了一个多亿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但总体算下来它们还是亏本。

而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东糖凤凰糖厂的仓库还剩下4万多吨的白糖,为了给蔗农付甘蔗款,它们厂亏本卖了三分二的白糖,但糖厂最担心的还是下一个榨季来临,甘蔗款又该从哪里来。

亏损,是目前广西制糖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而造成亏损的原因,是白糖市场价格与成本长期倒挂。广西糖业集团总工程师马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广西糖业的生产总成本在5800到6000元/吨之间,但目前白糖市场价格仅为5200元/吨左右,价格倒挂严重。

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马步:广糖集团也处在倒挂之中,倒挂的差距大概在600-800元人民币左右。倒挂已经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倒挂从2017/2018榨季到2018/2019榨季,好多糖企都已经处在亏损的局面。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目前我国共有4000万糖农,制糖企业(集团)46家。糖厂216家,去年销售收入677亿元,制糖企业亏损19亿元。这种大面积的亏损情况,在广西地区尤为严重。

广西糖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李文纲:开榨的85家,可能有一两个企业还能勉强盈利,现在基本是全行业在亏损。

2

国际国内多因素叠加 白糖价格一跌再跌

白糖成本难降,但白糖价格却在持续下跌,白糖市场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倒挂,导致了糖企大面积亏损。那么,糖价长时间处在低迷状态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国白糖产量约占全世界的10%左右。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世界白糖产能过剩,全球白糖价格处于周期性下跌趋势中。全世界白糖都在跌,中国白糖价格难以幸免。再加上国外白糖价格便宜,雪上加霜,导致中国白糖价格跌得更加厉害。

广西糖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李文纲:出现亏损的不仅仅是中国,应该讲,还有几个产糖大国,他们农民的收入没得到保障,工厂出现亏损比较普遍。有些国家可能还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国家鼓励各方面的原因,就造成农民有点盲目扩大生产;再比如,印度这几年一边亏一边也欠农民甘蔗款,但是它这几年增产还是比较猛。

卓创资讯白糖分析师刘霞:近三年国际糖价也步入下行通道,主要由于全球以巴西、印度、泰国、欧盟和中国等为首的食糖主产国,大多出现了增产,全球糖市供应过剩严重。

原糖期货从2016年年底的22美分每磅跌至目前的12美分每磅,跌幅45% 。虽然在糖价下跌的过程中,巴西和欧盟的糖产量预估被下调。但根据ISO数据,2018/2019年度全球糖市供应过剩量,仍然在64万吨左右。

2016年底,国内白糖现货价格达到了7200元/吨,为2011年年底以来的最高点。此后,糖价一路下跌,按照目前广西白糖5200元/吨左右的价格,两年多的时间,糖价跌幅达到了28%。在南宁糖业党委副书记李建华看来,国内糖价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甘蔗收购价格相差太远。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李建华: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的整个甘蔗收购价是200多元/吨,我们国家基本上接近了500元/吨。如果我们还有运输到厂价的话一般都是530、540元/吨,那么整个的原料甘蔗大概相差了将近200元。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八、九吨甘蔗一吨糖,基本上会相差1800-2000元。

进口白糖即使加上关税,到岸价格比国内白糖价格仍然低很多。与此同时,国际原糖价格已跌至12美分/磅, 正是因为这个价格预期,国内的糖价一直下跌。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李建华:进口白糖与国内来比,应该说有1000-2000元/吨的差价,加上我们国家进口关税以后,到岸的价格差距还是比较大。现货价我们公司比较好的糖,大概是5200元/吨,这些实际上都低于我们整个的成本价。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甜菜糖的产量也在逐年增长,目前已经占国内白糖12.7%的市场份额。根据中粮屯河糖业新疆分公司统计的数据,甜菜糖的成本70%都是糖料成本,目前新疆甜菜糖料成本约为3500元/吨,总成本约5000元/吨,低于甘蔗糖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蔗糖产业造成了冲击。

郑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部助理经理 孙元瑞:北方甜菜糖由于生产成本比较低,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科技投入水平也比较高,所以它们的成本也比较低。另外,从消费的角度看,由于替代品的淀粉糖跟白糖价格有一定的价差,所以消费企业一般会倾向于选择淀粉糖来作为替代品。

3

糖厂自救:延长产业链和兼并重组双管齐下

为了应对糖价下跌,糖企也积极采用各种方式展开自救,除了进行机械化、自动化改造降低生产成本,还通过延伸蔗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糖料深加工,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来自江苏的采购商邵兵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广西了,他们公司主要是从上游购买食糖原材料,然后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功能性红糖来投放市场。糖价的持续下行,让他们公司的利润上涨了30%。

甘麦江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邵兵:我们把这种红糖购买回去,再添加一些红枣和阿胶,这就形成一种功能性红糖投放市场。现在糖价降到5000多元/吨,我们的利润上调了30%左右,对我们企业来说还是最大获利的。

糖价虽然持续下行,但是由食糖原料制成的成品,价格却没有变化,不少糖企发现这一商机,积极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和综合利用来做产业链的延伸,以此提升效益。

作为中国糖业最早的外资企业——南宁东亚糖业,也将重点放在以糖为主的食品加工和食糖精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线,探索甘蔗多样化产业发展。

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总裁 林家乐:现在我们有六个糖厂、三个生物电厂、一个肥料厂,还有跟本地酵母公司合作。这一次我们的计划是,想要做饲料以及功能糖发展我们的产业链,可能是明年投产。

同时,为提升糖业竞争力,广西加快推进制糖企业战略重组,通过推进糖企战略重组和“去产能”工作,目前广西制糖企业集团已由14家减少到10家,糖厂由104间减少到92间。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李建华:广西糖企估计有近百家,还是存在着小散弱的态势。所以我们也希望将来我们糖企能够进行重新兼并重组,对于整个蔗区的资源进行重组整合。

如何化解“甜蜜的负担”?

你怎么看?

东亚国际期货直播间3

【环球时报记者白云怡 倪浩 沈维多 黄兰岚 林小艺】编者的话:美国和欧盟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不断加码,然而它们制裁的不光是俄罗斯,还波及了世界其他国家——随着俄乌军事冲突的持续,另一场危机——粮食危机,已在路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俄乌冲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供给减少,或让多国陷入粮食危机。

面临多重危机,现在本应是国际社会在俄乌之间劝和促谈、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之时,然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媒体却再次利用危机兴风作浪,从中寻找抹黑中国的“兴奋点”。“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中国在全球市场疯狂囤粮”……它们炮制了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谣言。《环球时报》调查发现,虽然外部挑战严峻,但由于进行了周密且长远的部署,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多人口不但能到点吃饭,而且越吃越好。各项数据都表明,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不仅“家底厚实”,还有宽阔的“护城河”。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

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前,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乌克兰其实是谷物、蔬菜、禽肉等食品的主要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乃至“世界粮仓”的美誉。同样,俄罗斯也是小麦等农产品以及化肥的主要出口国。因此,俄乌持续的军事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多国是否面临饥饿风险的担忧。据媒体公开报道,目前俄乌两国黑海港口已经没有货物运输,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和俄罗斯遭到的大规模经济制裁正使全球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小麦供应。俄乌两国都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环球时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俄罗斯小麦约占全球供应量的17%,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计占全球小麦出口的近30%。此外,俄乌两国共占全球玉米供应量的17%、大麦的32%、葵花籽油的75%。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乌克兰出口的小麦和玉米中,40%运往中东和非洲国家。亚美尼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厄立特里亚,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小麦都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此外,土耳其、埃及、孟加拉国和伊朗等国也有60%以上的小麦来自俄乌两国。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俄乌冲突恶化后,上述传统从乌克兰进口小麦和玉米的国家已不得不寻找新卖家。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3月17日警告称,中东和北非地区已经出现食品价格上涨,相关影响正在向更多脆弱国家扩散。

俄乌军事冲突还使乌克兰的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3月29日发出警告,称该组织在对乌克兰19个州进行评估后认为,随着冲突的发展,乌克兰能否收获现有农作物、种植新作物或维持牲畜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联合国粮农组织紧急情况和复原力办公室主任保尔森表示,冲突可能会严重扰乱乌克兰数以万计小农的生产。为支持更广泛的救济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呼吁各方向乌克兰提供5000万美元资助,但目前只有10%的资金到位。

“灾难之上的灾难”——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比斯利3月29日向联合国安理会做简报时,曾这样形容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并认为世界正在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不安全。比斯利警告称,萨赫勒地区、北非和中东地区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在今年6月和7月恶化,因为这些地区的小麦和其他主要粮食供应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而6月和7月原本应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小麦等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俄乌军事冲突导致粮食供应量下滑,而更糟的是,美国威胁制裁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化肥的消息传出后,全球化肥价格开启新一轮上涨,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不安全的风险。据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美国对俄白化肥的制裁措施,或将导致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下降50%以上。

要知道,俄罗斯对全球化肥市场至关重要:俄罗斯化肥年产量超5000万吨,占全球化肥产量的13%。在出口方面,2021年,俄罗斯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出口贸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占比均在15%-20%,是国际市场重要的化肥供应方。

农业大国巴西对俄罗斯化肥的依赖度就非常高。巴西是全球咖啡、糖、大豆、玉米、棉花、小麦等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是化肥的最大进口国,85%的化肥供应都来自进口,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合计占其进口总量的28%。《纽约时报》近期报道称,巴西近一半钾肥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现在只剩下3个月的库存。巴西全国大豆农民协会已指示成员在本季节减少使用钾肥,而巴西大豆的产量也可能因此减少。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俄罗斯《观点报》曾这样形容华盛顿对莫斯科的制裁。话语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却着实令人忧心。

外媒恶意炒作“中国粮食危机”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对极大不稳定性的背景下,一些外媒也找到了抹黑、攻击中国的新角度。在炒作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过程中,最常见的论调是“中国的粮食供应危险了”“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名声比较臭的“美国之音”在3月的一篇报道中声称,虽然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是除原本就有的耕地流失等“内忧”外,俄乌冲突的“外患”也将使中国“缺粮危机”雪上加霜。《华尔街日报》发文称,俄乌冲突引发中国“粮食不安全”。印度TFI Global新闻网写道:“在中国,没有人想当农民。土地正在变得有毒,(农业)回报率很低,使得农民很难成为可行的职业选择。此外,来自中国农村的人正在向城市中心迁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俄乌冲突的确推高了国际粮价,但这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是很小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首先,从中国粮食的进口组成来看,大豆和小麦是中国进口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两种作物都大部分来自美国,而不是俄乌。

李国祥表示,其次,中国粮食主要还是依赖国内生产。“前些年确实有农民觉得种粮不赚钱,但这几年情况明显改善,现在是农民到处抢地种。比如东北的一些农民告诉我,他们现在种一亩玉米可以赚1700-1800元。”李国祥称,“美国之音”等外媒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外媒炒作中国粮食问题的第二大论调是,中国在全球“抢粮、囤粮,推高全球粮食价格”。《日本经济新闻》声称,为缓解“粮食危机”,中国大量进口并囤积粮食,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饥荒。还有外媒污蔑“中国像没有明天一样疯狂囤粮”。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批驳。“中国其实并不缺少作为主粮的小麦,进口主要是为了调剂国内品种余缺,比如进口一些饲料用途的玉米和小麦,”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更没有“在全球疯狂囤粮”。

相反,中国专家认为,中国的进口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市场的稳定,还有利于保证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华贸易逆差国家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美国等国家总是对中国的粮食进口有很多意见。当我们进口粮食比较多时,它们说中国面临‘粮食危机’;当我们减少进口时,它们又说我们是贸易保护主义。”李国祥表示,美国舆论这种“逢华必黑”的做法实在是“让人遗憾”。

为何外媒热衷于炒作中国的“粮食危机”?CNN此前的一篇报道或许能让人们一窥它们的真正用心。去年11月,CNN援引中国商务部鼓励民众储存一定数量生活必需品的通知报道称,中国“粮食危机”引发民众焦虑和对政府“不信任”。专家认为,外媒对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炒作,本质上还是“中国崩溃论”的又一版本。恰逢俄乌冲突,西方试图借此向中国施压,让中国的态度向西方希望的方向转变。此外,外媒炒作中国“粮食危机”,有助于转移民众对本国国内经济状况的不满。

手握多张“王牌”,中国能保证14亿多人不饿肚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粮食供应安全吗?客观的数据会给我们答案。“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介绍说,去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今年达到483公斤,比去年增加9公斤,所以在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实,中国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有切实保障。李国祥说,国际上对粮食的定义比较宽泛,国内对粮食的定义一开始主要包括大米和小麦等基本口粮,而现在玉米以及大豆等都被囊括在粮食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粮食安全取决于供给,而供给主要由生产、库存和进口三者共同决定。截至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18年丰产,尤其是2015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粮食库存规模大,足够安全。”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的21%,眼下俄乌冲突或增加中国粮食进口成本,但不可能动摇中国粮食安全以及“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李国祥也赞同他的观点。根据历年的数据,中国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上限未超过300公斤,中国人“年年有余”的祈福早已成为现实。

除了持续稳定的供给,中国粮食库存也有“相当厚实的家底”,其中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了70%。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小麦分析师孙恒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以小麦为例介绍说,中国小麦完全能够自给,虽然每年也会少量进口,但主要用于品种调剂,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中国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以满足国内一年以上消费需求。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粮。去年,中国玉米进口出现大幅增长,但也是在这一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播种积极性得到提高——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尤其是作为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东北地区,单产提高明显。2021年,玉米产量为5451亿斤,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增长4.6%,再加上进口和库存,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粮食储备,并在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后开始稳步建立国家战略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那就是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是中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支撑。唐仁健在两会期间强调,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在耕地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在进口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的粮食进口没有受到影响。《华尔街日报》援引农业市场数据提供商AgFlow的数据称,2020年,中国购买的谷物和油菜籽比2019年增加26%。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增长11%,并在今年1月和2月继续呈同比增长。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022年中国粮食安全仍然没有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2月25日表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此外,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5亿吨,第四季度超过3600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增加今年的市场供应。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非常扎实。秦玉云指出,中国能够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3月5日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唐仁健表示,在粮食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

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现在端稳饭碗还不够,中国粮食安全还在继续拓宽自己的“护城河”:在中国小麦和稻谷连续多年保持充足的同时,中国的玉米和大豆每年还需要较大的进口量。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量达到2835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同年,国产大豆量为1640万吨,进口9651.8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85.5%。

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守聪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大豆不仅涉及油的问题,更涉及饲料、养殖业等其他产业的问题,所以大豆的问题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粮食安全。不过,东亚期货分析师许亮指出,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全球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如果不向中国出口,就找不到类似体量的市场。许亮认为,全球大豆贸易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互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大豆不是芯片,中国不存在被贸易对手“卡脖子”的安全问题。王宏广也表示,在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扩大,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关系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影响不大。

尽管如此,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和平环境下依靠进口实现国内粮食供给没有问题,但在特殊情况下,依靠进口实现粮食安全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今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今年我国将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事实上,自“大豆”2009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后,就再没有缺席过。《“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到2025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6.3亿亩以上,产量提高到5300亿斤以上,力争达到5550亿斤。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今年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扩大大豆和油料作物生产,并不断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另外,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积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引导农民今年春播时倒茬种大豆;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的问题,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能稳产,多收一季大豆。王辽卫表示,初步预计,2022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将增加2000万亩以上,如果生长期天气正常,总产量有望超过2020年水平,国产大豆市场供应将得到保障。

作者:白云怡 倪浩 沈维多 黄兰岚 林小艺

来源: 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