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的故事有哪些
寇凖“一语成谶”的故事
寇凖因为对大宋王朝的存亡贡献很大,又深得民间的喜爱,因此,他的很多趣事在民间一经流传,就变成了各奇闻轶事。其中,就有一个“一语成谶”的故事。说的是寇凖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没想到这首诗中的句子便“一语成谶”了。因为最后寇凖卒于被贬地,即至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家乡确实远离他山万重,路万里。
另一个故事是“寇竹渡”:据说雷州人民护送寇凖灵枢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时,突然狂风大作,骤雨滂沱,大家无法北上,只好停下来,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冲走,大家就在灵柩前插上枯竹。第二天,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护棺之竹竟然长出新芽。后人为了悼念这位贤相,遂把此渡命名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第三个故事是“寇公任雷阳”:关帝灵签第八十一签就是“寇公任雷阳”,这是寇凖在雷州任职的典故。此签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暂时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为寇凖平反后,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凖的住所改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内,仍陈列着皇帝因寇凖而下的一道道诏制。
第四个故事是“相公竹”:这个故事与前面的“寇竹渡”大同小异。寇凖去世后,经他夫人宋氏请求,将灵柩运到洛阳安葬,途径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市)等地时,当地父老插枯竹路祭,据说,后来这些枯竹都成活为林,后人将其称之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下“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
雷州西湖宋园内也有寇公祠,寇凖一生的最后十八个月在雷州度过。遗体运回西京安葬,雷州人为了缅怀他,在他寓所“西馆”立祠奉祀。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宋高宗又赐“族忠祠”匾额。
“曾为深渊无处诉,年年江上哭青春”,这是寇凖寄居“西馆”时抒发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今天的人们,却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其矗立在祠前的塑像,详阅展厅陈列事迹,凝眸当年其寓所仿制的他生前用的家具;噙泪低吟其感人肺腑的遗篇,依恋的徘徊在“莱泉井”边。这口寇公饮用过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们称之为“莱泉”。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海北南道廉访使余琏修井,由名宦进士王佐题“莱泉井”石匾。
寇公祠两侧廊厢布满歌颂寇凖的诗文。明进士金都御使魏瀚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 祠内还有几幅图画记载着寇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如今,寇凖墓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一里许,封土高一丈二尺,南北长四丈五尺,东西宽二丈四尺,墓前立有“宋寇莱公墓”碑石一通。公元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当时任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毕沅所书。公元1986年后,当地政府重视文物,在此兴建寇凖小学,以保护这座衣冠冢和纪念这位历史名相。
无数事实证明,凡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过好事的人,百姓不会忘记他,历史也不会忘记他。
(全篇完)
上一篇:个性婚礼之婚礼上32个小创意
下一篇:东莞的故事演讲稿寓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