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清朝一定要留辫子?
清朝人留辫子当然要从满族说起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所以清人留了头也剃了头.. 古代满族人特别看重辫子。满族人的先祖发源于白山黑水, 以打猎捕鱼为生,前头剃发脑后结辫,是为了穿山越岭枝 藤不刮发,射箭瞄准眼前无乱发遮当,白天盘在头上便于 生产劳动,晚上解下来可当枕头。满人信仰萨满教,按萨 满教的说法,头发在头的顶部,最靠进天,是灵魂栖息之 地,非常神圣。进关后又接受了汉人的孝悌观念,认为头 发是父母所给,不容毁坏。满族人如果战死沙场,尸骨可 以埋在外地,辫子必须剪下来送回家,系上姓名籍贯招魂 葬之。
当年,满族入主中原,下令蓄发结辫。汉族人民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道理,不肯接受,为此不知杀了多少人,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逐渐执行。200多年之后乃至清末,除了和尚剃光头、道士挽发以外,社会上所有男子全部梳了辫子,并且相习成俗。辛亥革命以后,倡导剪辫子,却有哭者,有躲避者,有坚决不剪。就是在前摄政王载沣剪发、连末代皇帝溥仪也剪了辫子之后,乡下仍有不少人留辫子,成积习难改了。辫子一事,表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撞击、交融、演变……最后,为什么留辫子已经没人追究了。最初倡导留辫子的代表人物,倒带头剪了辫子。
其他网友观点在最早以前,满族人也并不是剃发留辫子的,而是披发。
明朝初建的洪武年间,有一次朝鲜国与女真部落遭遇,朝鲜国收服了一部分女真部落的成员,把他们编入治下,其中有些人还在朝鲜当了官,被同化了。朝鲜认为自己做了好事,把落后的族群教化成了文明人士,《李朝实录》中就记载了这部分女真人在同化过程中服饰和发型发生的改变,这样描述: 这就说明,在这段时间,女真部落人员是披发的,而不是剃发。
到了明朝的成化年间,朝鲜有个叫省有的和尚,在旅途中被女真人给捉住了,后来他找到机会,逃了出来。回国以后,向朝鲜政府汇报这段惊险的经历,他说起过女真人的打扮:
这件事情也在《李朝实录》的记载中。
而《殊域周咨录卷二十五·女直部》中,又记载了明朝成化年间的另一件事: 说是有个名叫宋全的女真人(这名字应该是汉名),为明朝效力,做了士兵,他和领兵的将领滕云勾结,扮成土匪,抢劫财物,杀人掠货。滕云被捕伏法,而这个宋全畏罪潜逃回乡,后来被捉住以后,发现他“全削发如僧”,把发型改成秃葫芦了。
也就是说,在明朝成化时期,女真人已经出现了剃发的现象。但史书专门关注了他的发型,也说明这还是比较稀罕的,并不是个普遍现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时候,女真人的剃发现象就变得很普遍了。
朝鲜人申忠一曾经写过《建州纪程图记》,其中就对当地女真部落的发型有这样的记叙: 这种发型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满族人的一个特点了,说明获得了普及。 不仅这样,还把胡须也大部分拔掉,只在嘴角两边留几根。
搞不懂胡子的造型是为了什么,看起来像是东北虎的样子,显得很威武吗?
又过了些年,到了明朝末期天启、崇祯时代,这个发型在满族人中就推广开了。《建州闻见录》描述了具体模样: 有小辫辫,还“编而垂之左” ,在当地掀起了时尚流行风。
这个造型与咱们平时在电视上看的清宫历史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时候的满族人头上留的头发很少,辫子也很细,“如小指许”。
那么,依我个人分析,这主要与当地满族人的生活方式有关。
当时,满族人有几种生活方式:捕猎、打鱼、采摘和种植。
平地上围捕射猎,这需要骑马,头发太多,影响出汗散热。他们还经常在茂密的从林中采挖人参和采摘野果,头发太多太厚,毛皮帽子就容易掉落,肯定不能搞成明朝那种豆包形式。
有的人员还要下海捕鱼,采找珍珠,入水出水,头发少了,干得快,工作效率也高。像明朝汉民那样的厚长的头发,万一被水草挂住,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常在林中穿行,各种小虫、跳蚤也很多,头发越多,越难打点。
后来,明清相争,双方对抗,清朝对那些已经征服了的地区民众也施行过剃发,进关以前,就搞过。 而这时候的剃发,说实在话,征服的意味并不强烈,更多的是一种仪式的象征,对发型的要求和管束其实也并不严格,因为此时的满族人连自己都没有制定很明确具体的标准。
在皇太极执政时期,他所面临的不但不是民众“剃发易服”,反而是“蓄发易服”的问题。
当时,清朝无论满汉,很多官员和民众都开始了蓄发,有些人还喜欢穿上了汉服,甚至有官员上奏皇太极,提议让满族官民们遵循汉制,按照汉民族的衣冠发型,进行“蓄发易服”。
这当然遭到皇太极的反对,他专门下旨说了这个问题:皇太极认为,明朝汉民族的那种豆包头发型和宽袍大袖的穿着,很不利于战斗和生产,长此以往,就失去了这个民族英武敢战的特质。
皇太极的“剃发”,是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尚武精神。
到了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吴三桂开关。清军入主中原,顺治坐殿,多尔衮辅政,“剃发易服”就开始了。
“剃发易服”还是汉族人出的主意呢――孙之獬,大家都知道,是他首先提出要全国的民众都“剃发易服”。
吴三桂是反对剃发的。他听到清朝下达了“剃发令”,流泪说:连被征服的朝鲜都能坚持抗争,保住了自己的礼仪冠服,而我们汉族却要接受,多么令人羞愧啊!
吴三桂晋见多尔衮,暂停了剃发易服。
随着清朝势力的逐步扩展,北方大部安定,南方的抵抗力也日趋弱小。“剃发令”就再次被提上日程。
这个时候让民众剃发易服,可就不是为了射猎和捕鱼了,而是为了让墙头草们选边站队,以为甄别顺逆。
不剃的,清军看到了砍头;剃了的,反抗军看到了砍头。
这下子把那些靠嘴巴展示勇气的人可整惨了,不需要吹嘘,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信念吧!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并没有什么“刚明”,有勇气反抗的力量也没那么强大,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屈服。时局发展到这一步,瞎子都能看出来谁强谁弱,整个民族懦弱的草头草本质被暴露无遗。
所以,别看现在某些人骂得挺凶,胸脯拍得啪啪响,仿佛很勇敢的样子,其实都是屈服者的后代,还总以为比自己的祖先更有骨气。
到了顺治死后,康熙时期,“剃发易服”也就没怎么重视了。像雍正、乾隆还经常穿着汉服做个pose搞摆拍,完全不当回事了。
胤禛汉服图:
乾隆汉服图:
连统治者最高层都不在乎了,底层更是宽松,从那时候的一些画作中就能看出来,豆包头和明朝服饰比比皆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康熙南巡图残卷:
但是,在官场上和科举中,可千万不能胡来,事关前途啊!钱和权在心中的地位可永远比发型重要得多。
其他网友观点中国从轩辕黄帝开始,即以上衣下裳垂拱而已天下。服饰以及发饰都有着统一的规定,即束发右衽。男子到了10岁就要把头发挽起来,称之为束发。穿的衣服必须要把右边的衣襟放到内侧,称之为右衽。这是华夏民族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最大的地方,因此也称之为华夏衣冠。
华夏衣冠被看作是文明的象征,而非华夏衣冠的地方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胡。这些地方的人穿的衣服一般都是把左边的衣襟放到内侧,或者穿对襟的衣服,而头发大多都是披散的,或者剃发扎辫。因此,华夏民族称之为髡发左衽,即未开化的民族。
中国历史上被胡人统治的时代也不少,但华夏衣冠几乎没有断绝过,包括元朝时代,蒙古人统一了中国,也没有禁止汉人和南人穿自己的民族的服饰。因此,明朝建立的时候,并没有服饰上面的问题。而到了清军入关,这一切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满人的服饰以对襟马褂为主,发型上则以鼠尾辫为其基本发饰。等到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下达了一个剃发令,要求清朝统治的地方一律改为满人的服装和发饰。这一命令下达之后,导致了南方的汉人大量造反,最为激烈的一次就是江阴八十一日。
最后,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建议,将剃发令做了相应的调整,改为男从女不从,俗从僧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即汉人男子剃发改穿清朝服饰,女子自然穿汉人服饰,和尚道士仍可穿自己的服饰,汉人男子死后,需要改回汉人的服饰下葬,否则无颜见祖宗。
满人以征服者的命令强行改变了华夏衣冠,而当清朝的统治结束后,除了极个别的人还保留了辫子,大部分人都剪掉了辫子,而着装上也接受了西洋的现代服饰,华夏民族也正式融入了现代文明的衣着发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