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郏散记(散文)
摘要:年假里的返回故土 我是在西安出生的,祖籍河南郏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父母先后从郏县来到西安参加工作,但千里之遥的离开并没有割断浓浓的思乡情,父母不仅与老家的亲戚有着书信递传,还时常亲自返家。二零零三年,我作为晚辈第一次返回郏县,其中的欣然之情,溢于言表。时光荏苒,转眼十六年过去了,在这流转的光阴里,发生了不少事端,或喜、或悲,却在心头沉淀了几丝对老家的思念。二零一九年年假时,我终于又一次得偿所愿,踏上了返回河南郏县的路途。
经过八个小时的车程,我终于到达了河南平顶山,这里离郏县大约二十八公里。舅家二姐的女儿(外甥女)早已在车站外等待,年假里郏县的旅程正式拉开帷幕。
一、饸饹面
刚到平顶山,我就被接到了市里的一家亲戚开的饸饹面馆,品尝到了久违的郏县美食饸饹面。饸饹面在老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是明初从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在清朝末年,又以小麦面代替,口感更加趋近于大众化。
亲戚的饸饹面馆是一处共二层敞亮的店堂,我踏进面馆时,天已擦黑,迎着一张张笑脸,听着一声声亲切的称呼,我上了二楼。二楼餐桌上早已布置下盘盘菜蔬,大家坐下后,谈天说地,热闹非常。须臾,一碗碗饸饹面端了上来,举筷观瞧,那冒尖的面碗里,高汤满溢,青白色的葱花,堆砌齐整的羊肉薄片立即勾起了人的食欲。当然,也要适当加入一些辣椒(郏县称秦椒),在酣畅淋漓之余,出些汗,倍感舒服。
郏县的几日,在舅家三姐夫的邀请下,我再一次领略了老家的饸饹面美食。我们去的是县城西街那里老字号的“张记朝阳饸饹店”,老板和三姐夫应该熟识,领着我们就到了二楼的雅间。亲人坐下,不大一会儿,上来了一大盆羊肉高汤。我正自诧异,又上来了一大盆的面,每人的面前,分别再放了一个面碗。这时,三姐夫说:“今天吃饸饹,自己舀面,自己添汤,吃个随意!”于是,我们动手了,按量索取,吃的痛快。席间,大家谈论各自的家事,说说笑笑,温馨的气息弥漫了整个雅间。一瞬间,感觉在这个点上,品美食已经在其次,亲情更是弥足珍贵。
二、烈士陵园
我参观烈士陵园,也是偶然。返回老家的第三天,我在二姐家吃过午饭,信步向北边走去。过了一道马路,远远地看见一座庄重的大门,走近看,门侧自上而下黄字楷体书写着:“郏县烈士陵园”,在字的旁边是一首红色字体毛泽东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与字的相互映衬,肃穆立刻显现了出来。
进了大门,迎面在苍松环绕的中心广场上,是一座微缩版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栏环绕,气势壮观。从纪念碑右边走约十几米,就到达了陵园的烈士纪念馆,馆内正面是一幅浮雕作品,作品展示的是我人民军队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英勇场面,作品顶部“为人民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淡黄色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庄严且神圣。往里走,展柜里展示了新中国包括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珍宝岛战役等各个历史时期郏县籍烈士的遗像、遗物,非常令人震撼。快到展馆出口时,我的眼前蓦然地又出现了一幅解放郏县,人民军队围攻国民党军总部驻地高寺的立体景观,子弟兵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有的拿着攻城的云梯,有的手扬驳壳枪,张大的嘴巴里似乎在喊着,前进!前进!景观再现了当年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不由得让人感慨今日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
走出纪念馆,来到了陵园的后部,那里是苍松遮掩下,一排排烈士的墓碑。墓碑厚实沉稳,上面镌刻着烈士们的姓名、生卒年月,有的墓碑前还放着鲜花。此时,已经是午后三点多钟,深秋的阳光从天空直射下来,灿烂中周围透着几分安宁。几只鸟儿从松枝上腾跃而起,喳喳着飞向另外一棵松树,悄然打破了这一份静谧。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陵园墙外就是车水马龙,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在这小城的一隅,静静地安睡着,听风过松涛,看人间烟火,庇佑着这一方的黎民百姓。
三、郏县三馆
郏县三馆是郏县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的简称,我在回返西安的前一天有幸得以参观。三馆离我的居住地不远,驱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到达时,大约晨起九点钟左右的光景。
拾级而上,是一个约几百平米的广场,晨曦中,一对父子正在嬉戏。五条立柱支撑的上方,醒目的巨大红字依次排列: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透着些许巍峨。我、二姐与二姐夫乘电梯抵达三楼,经过安检进入了博物馆的大厅。大厅的左侧,是呈拱形陈列的一幅画,画的是“郏县八景”即:苏坟夜雨、紫云晴雪、汝水秋声、蓝桥春涨、刘山晚霁、扈涧晓烟、钧台晚照、龙泉夜月。画面以浓重的写意手法,表现出八处景致的特点。那种简与繁的结合,似乎把人带入了深邃的意境中。正在我欣赏之际,耳畔突然传来悦耳的女声:“您好!能否给我一次讲解的机会,锻炼一下!”
抬眼望去,是一位清纯美女。她笑盈盈地望着我们,眼神中有着探询。既然有此导引讲解,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便在她的讲解下,开始了解到郏县这片热土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的一段历程。
看,那粗糙的手碾石磨,粗重的纹理,平滑的石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原始社会中,人们在获得丰收后,在这石磨上碾着谷物。那是劳动,原始人类在用双手逐步改变着世界;看,那出土的战国铜剑,绿绣斑斑。隐约的细腻雕饰,却透出那个时代先进的冶炼水平;再看那出土的铜镜,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清朝中期,几千年来沿用不缀,古朴的双凤纹葵式镜、精巧的花鸟葵式镜、富贵的龙凤团花纹镜,无不彰显出了这片热土之上古人的审美观。这种审美风尚,不仅是地域的,也是全局的,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激荡起的朵朵浪花!
四十多分钟的讲解,使我意犹未尽。文化不仅是一种鲜活的具有现代感的精神力量,还应该是沉淀在古物上过往的岁月,一种切实体悟的感怀。
下到二楼,图书馆里一片安静,阅览室的桌子旁,孩子和家长或对坐、或坐在一起;孩子们在写着作业,家长们有的在辅导、有的则在书架上取了一本书阅读。是啊!社会日新月异,竞争残酷激烈,难得有这周末的时光,畅游书海,寻得心灵的休憩与安宁。
底层的规划馆里,正在举办着“华佗杯”书画展。一幅署名安志强的对联:“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简单的两句话,深深地阐释了一种思想,一种境界。
走出郏县三馆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阳光更加灿烂了起来,热气扑面而来。我却觉得丝丝温馨,不仅是参观的圆满,还有和美女讲解员的邂逅,更有故土从古至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七天假期,一晃而过。当我挥手告别亲友,步入火车站候车大厅时,心里默默念道:“别了,故土郏县!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离别。根在故土。返回,离别;离别,返回。离别变成思念的牵挂,来年再见!”
(编者注:原创首发) 共 2646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