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追寻三星松枝学校

摘要: 追寻三星松枝学校...

追寻三星松枝学校

从金堂县城出发,车过韩滩桥跨过北河二桥右转,驶入到三星松枝学校的道路。道路还可以,全是水泥路,驶出不远就开始爬山,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慢慢的向四方山前进。曾经在这里教书三十年的朋友腊梅兴奋的讲起一路的美丽风景,她说到学校的路上,春天可以看花,夏天可以赏果,秋有满上遍野的菊花开得一片金黄,冬天还可以观雪景。她经常都要随性赋诗,感叹大自然之美。腊梅是80年进入四方小学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呆就是31年了,31一年来,她风里来雨里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自己也稍有了倦容,头上也长出了几丝白发。腊梅看着窗外的美景,一幕幕往事浮现在脑海,一个个活泼可爱的面孔交织在眼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经历了半小时的时间,车到了海拔800米的高度,腊梅高兴地告诉我们学校到了。
  金堂三星松枝学校位于金堂县三星镇四方村,以前是四方乡的中心小学,撤乡并镇后四方乡变成了四方村,而四方中心学校服务四方乡的全体居民。后来一位日本友人捐建了现在的这个学校,改名为三星松枝学校。门口还挂了一个维奥车棚学校的牌子,也是由于捐献方的要求而挂的。远看学校教学楼上的四个大字“发愤图强”的愤字是个别字,显得格外别扭。教学楼是三层楼房,教师工作室,音乐教室和教职工休息室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操场有两个篮板,和一个乒乓台,设施比较简陋。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用水全由一口上了锁的水井提供。井的傍边有个牌子上写道:“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的确这里水源非常紧张,每一滴水都很宝贵。教师办公室更是简陋,连窗户的玻璃都没有安装。
  进入二年级的教室,里面的课桌还整齐的摆放在那里。正面的黑板已经察干净/了,而后面的黑板还有彩色的黑板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几个大字分外耀眼,激励着孩子们奋发向上。旁边的奖状有两张都已掉角了。回望这间教室,朗朗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走廊里庆祝“六一”主题黑板报还是那么清晰。教学楼外的一组标语让我久久驻足,“山里娃,我能行,我最棒”九个大字,方显山里孩子为了改变贫困面貌而彰显出来的不屈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山里娃充分的自信,我相信他们是最棒的。学校的教育功能还比较全面,还开办有幼儿教育,还有音乐、体育课。安装了一部电话,还上了网,把这个山村学校外面的精彩世界联系在一起。每个教室里都挂着,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巨幅画像,激励着这些山里娃,努力奋斗去实现梦想。一排挺拔的柏树长的那样清秀,就像这里的孩子们一样,老师们浇灌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走着走着,看着来了客人,留守这里的李玉祥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兴奋地给我们解说。
  据说这个学校开办于解放后不久,历经五六十年的沧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去的很多优秀山里娃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县上的民政局局长晏万长和劳动局局长李玉明都是这里走出去的。他们成才以后,为家乡做了不少的贡献,这条水泥路,就是他们捐款捐物修建而成的,解决了山里的出行问题。但是由于这里条件的确太差,留不住老师,城里的老师受不了这里的苦,干不了多久就走了,留下的都是像李玉祥老师和腊梅老师这样能吃苦耐劳的,为了山里娃的读书学习,不顾个人得失,能克服重重困难的老师。一干就是30年,看到李老师头上的白发,我情不自禁的向腊梅和李玉祥老师敬了一个礼,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哪里有山里娃的灿烂明天啊。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这个学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了,金堂县委政府决定搬迁这所学校,香港基督教和成都青年联合会为了支持西部的发展决定在金堂县城郊的三星镇出资3000多万修建一所全能的学校。取名金堂港青学校。山上的孩子都可以在学校住宿,免掉了孩子们以前每天回家要走十几里山里之苦。新学校的设施设备都是一流的。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站在这个腊梅和李老师战斗了30年的地方我们和他们一一合影留念,这所学校即将消失了,合完影,看到腊梅老师还恋恋不舍地回望学校,李老师也有些语塞了。问起腊梅的感受,她说真有点舍不得啊,我的青春年华就奉献在了这个大山里,说着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停下车来打招呼,邹老师好,李老师好。他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我问他是哪个?她说是我的学生,我都认不到了。看到腊梅老师有那么多学生,有那么多的满天下的桃李,我们为之高兴啊。腊梅说;我虽然奉献了,但我有收获,我很快乐!
  站在山顶腊梅照了一张相,只有默默奉献的人,才能站在这大山之颠,才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
  我向你们致敬!
   共 1797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