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风箱声里长大 ————消逝的乡村表情之2

摘要: 风箱声里长大 ————消逝的乡村表情之2...

风箱声里长大 ————消逝的乡村表情之2


  因为那时总是饿肚子,所以,凡是跟吃有关的东西都感觉亲切,都变成难以磨灭的记忆。
  风箱,它那音调单一但有节奏的声音,它鼓荡的风吹旺的灶火,然后就是那袅袅的饭香……
  在上大学之前,能去饭店吃饭是件极奢侈的事。更小的时候,一年中能进县城一二次,都是步行十几里,口袋里也就只有一碗面的饭钱。几个小伙伴一同前去,要一碗“大肉片汤”,总是还没有吃出那肉的滋味,碗已经空到了底。
  所以,记忆中的风箱声就像是一首永远不断的美妙音乐。
  总是在天不亮的时候,母亲就早早起来,忙碌一会儿后,就能听到母亲在锅里加了水,点着火,风箱就会拉响。随着“呼——哒,呼——哒”的声音,屋子里慢慢地就有了热汽、饭香。有时,我会爬在被窝里看母亲烧火,灶里的火焰随着母亲拉动风箱的节奏一闪一闪,母亲时不时会往灶里添煤。添煤的一瞬间,火焰会忽地爆一下,有时还会有烟从灶里扑出。
  那时,粮食很少,更没有精米精面,一年之中也很少能见到肉类。所以,母亲总是变着法子粗粮细做。即使这样,不到中午放学肚子就开始饿得发响。下课的钟声响过后,大家都会赶快回家。在离家还远的时候,有时会看到房顶上飘起的炊烟。那时就能想到母亲坐在灶台间拉动风箱的模样,能想到母亲做好的饭香……
  过去,风箱是家家不能少的。所有人家的日子就是在这风箱的声音中一日日地过下去,贫也好,富也好,风箱的声音不能少。
  一个风箱一般都要用好几年,等到它不出风时,母亲就知道该换风箱里的鸡毛了。并不是复杂,但是这也算是技术活儿,村里一般没有人会,会有走街串巷的匠人专门来给换。看着他们熟练地拆开风箱,才知道里面这个能神奇地吹出风来的箱里除了一个用鸡毛粘着的木板外,并没有其它。真正明白了风箱的原理已经是上初中,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出长在农村的孩子,不管男女,恐怕很少有人没有拉过风箱的。我拉风箱的时候,总是会拿一本书,往灶里加上煤以后,一手拉着风箱,一手翻着书看,看到入迷处,拉风箱的手就会慢下来,而且常常会忘记了往灶里加煤,灶里的火就会变小。有时母亲就会生气地说“什么时候都忘记不了看书,看书能吃还是能喝……”。母亲手里没有其它活儿的时候,就会接过风箱。母亲做饭的时候是很专心的,她在灶里拢出的煤堆都是极规则的,常常烧结后的煤渣都是一个完整的饼状。
  一到年节,风箱响起的次数就会多。七月十五的面人,春节时候的各种吃食,一年四季都要吃的淹菜,都是母亲拉动着风箱做好的。
  我们就在风箱声里长大……
  不仅仅是家家都有风箱,经常有走街串巷的人要带着风箱,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爆米花的匠人。很早的时候,他们是用担子挑,一头是风箱,一头爆花机。一般都是选一个街口,支起锅后,风箱就会响起,因为没有风道,烟就在街头飘浮,他们一般都会先用自己带来的玉米爆一二锅,爆米花的声音是很特殊的,那里有屋里,一听到那闷声闷气的爆花机声,孩子们就会欢呼起来。赶快让家里大人挖玉米,找煤块,然后飞快地赶去排队。常常是一会儿的功夫,全村人都会知道。于是,大小不一的碗、缸里盛着玉米就会排成长队。大人小孩儿都会等着。看到爆花匠起身时,许多小孩子就会捂着耳朵,故意地跑到远处。“砰——”一声响过后,白色的雾汽就会将爆花匠漫在里面。这一锅米花的主人就会赶快把准备好的盆拿过来,仔仔细细将所有的米花装好带回家去。有时,随着气浪就会有几粒零星的米花飞到别处,有捡拾到的孩子便会飞快地塞进嘴里。
  那时,真是一种少有的快乐!
  后来,村里有人家开始使用小型鼓风机,既快捷又省力,风箱慢慢地越来越少,直到所有人家都换掉了风箱,风箱那“呼——哒,呼——哒”的声音便再也听不到了。
  风箱也成了消逝的乡村表情之一,同时,消逝的还有坐在灶间拉动风箱的那幅风景。虽然做饭还是做饭,但是却缺少了很多的情趣和温情……
  乡村已经越来越不再是纯粹的乡村……
  
  
   共 1542 字

发表评论